【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提起诗名可能我们有些陌生,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却是家喻户晓。承载着这千古名句的作品全貌如何?杜甫又是在何境遇写下此诗?下面我将浅浅拂开其纱,以我的理解赏析此诗。
由诗名我们也能想到,这是一首干谒诗。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时年杜甫已三十七岁。当时韦济迁任尚书左丞,他曾表达过对杜甫诗歌的赏识与其人的关怀,在此前杜甫已赠过他两首诗,只是未得到实际帮助,在遭遇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再次功名无望后心情落寞写下此诗与韦济告别。
该诗开篇便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一句对比来揭露出当时的社会黑暗与现实不公,富家子弟不学无术却锦衣玉食,他这样的儒士苦读诗书满腹经纶却常挣扎在饿死边缘,多么讽刺又无力。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更是对勤学价值的深刻反思。而这也是我在此次想着重讨论的勤学之困境。
开篇之对比以自己和他人对比,而后便是大篇笔幅写自己的今昔对比,这是全诗行文思路的重点。“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年少时便已初露锋芒,自己的积淀充足,万卷书破如有神助。“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更是将自己的风光无限,意气风发写得淋漓尽致,一直到“再使风俗淳”达到顶峰后急转直下开始了“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的现在。重重现实的挫折与官场的黑暗不断打击,直至“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又失去了自由,杜甫之痛苦不幸也达到顶点。
这场轰轰烈烈的对比以前十二句的扶摇直上之浩浩荡荡开始到后十二句一落千丈急转直下而结束。之后便是以其顿挫曲折的笔法写其与韦济的告别。
从“甚媿丈人厚”到“况怀辞大臣”诗人将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的矛盾心理写得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充分体现了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的特点。
读到结尾,一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又如奇峰突起般振奋人心,将前面悲愤无奈又曲折到百转千回的氛围打破,生出的是属于诗人杜甫的磅礴之气,而我更是热泪盈眶,为其这份不屈的气概与破局的精神。
勤学之困境在此诗中是当时之社会现实的黑暗与官场的腐朽,而这种困境直至今日或者说可能永远都会存在着。多少人才埋没在各种情势之中,多少勤学之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像杜甫此诗中那样“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存着。
这困境存在,勤学是否还必要,难道浑浑噩噩度日不就好?而杜甫给出了他的答案:必要,不好。他已从勤学困境突围,他的突围,是精神上的突围,他将像白鸥那样出没在浩荡大海,翱翔万里无人能驯!
在我们明知勤学可能亦陷于无助,我们依然要秉持着勤学的精神去度过自己的人生,即使可能无法摆脱“原宪贫”境,但总会在某个时刻“如有神”助。勤学困境突围,勤学是必然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