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中收到一位家长传来的文章《春》,想让我指导一下孩子的这篇作文。这个孩子今年上七年级,去年的时候跟我学习过一段时间写作(小升初考试前让我辅导过),长得文静清秀,书写干净漂亮,写的文章语言清新,阅读面比较广,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因为有事,我打开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仔细一看,孩子写的确实不错,切入点很好,首先从一段对话开头,引出“那是春的声音”,与众不同地从声音上突出春色,接下来分别从春草、春花、春天的蚂蚁几个方面进行绘春,整体构思不错,用词准确。但是在描写时还稍微有点混乱,比如第二自然段,就把春色写完了,和后边对春的描绘显得有些重复,缺少铺垫,衔接不够自然,还有在描写花时写了桃花、杏花、梨花后再写迎春花,似乎和大家的认知不太吻合,最后在写到春天已经来了,蛮可以结尾了,却又来了一句“傍晚,有点点星雨”,让人感到有画蛇添足之嫌,还觉得似乎没有写完,这是一处败笔。
经过一番思考,我就抓住“声音”这一特质,在绘春部分就从各种声音入手,引出描写内容组织文章,保持原文的思路,结尾歌颂春天。
我把改后的文章发回去后,孩子的妈妈很感激,她说,孩子写完就说没有头绪,想找个老师指导一下,一下子就想到了我。
感谢这位家长对我的认可。
“惺惺相惜”“以文会友”!虽然今天费了不少时间,但是心里也非常高兴,但是谁让咱是老师呢?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性!
修改后的文章《春》
“听,你听见了吗?”
“那不是鸟叫声吗?”
“不,是春的声音。”
“咔嚓咔嚓”,你听,三月初,霜冻尚未褪去,一抹新绿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探出了地面,它们是那样的可爱却又是那样的羞涩,仿佛让人一碰就要缩回去似的。霜冻渐融,小草们便拼命地吮吸着甘露,它们挺挺腰,好像是在说:“我吃饱了,我吃饱了!”于是就有了校园花坛柔软的绿毯。
“嘻嘻嘻”一簇簇的迎春花枝头上缀满了黄色的花朵,那微微露出的一笑,仿佛在向人们呼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于是,经过一个寒冬洗礼的桃花、杏花、梨花听见了,便也竞相开放,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它们挂在枝头,和着流水声翩翩起舞,有时太开心了,撒下一地缤纷落英。花坛里不知名的花儿也不甘示弱,尽力地向世间绽放自己最华丽的容颜,星星似的野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绿草中竞放,大大小小漂亮的蝴蝶、飞来飞去采蜜的蜂儿,真的像开演唱会一样热闹极了。“历史长河”像是被披上了一身盛装,可谓是“无边光景一时新”。
“哎呀,这是什么?”踏在前往食堂的小径上,傻傻分不清脚下的声音究竟是哪种,随手抓一把土,凉凉的,突然一个黑黑的小头钻了出来,吓得我赶紧把土扔掉,“唉,仅仅是一只蚂蚁罢了。”朋友说。“或许……是我打扰到它的美梦了!”我遗憾的说。“或许吧!”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打断了我的沉思。耳畔仿佛响起“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样的吟唱。
“滴答滴答”这是什么?原来是春姑娘跳着欢快的舞步,唱着动听的歌谣,挽着润物无声的春雨,步履轻盈来到我们美丽的校园。啊,春天,春天真的来了!
原来的文章《春》
听,你听见了吗?”“那是鸟叫吗?”“不,是春的声音。”
仔细听,咔嚓咔嚓,小草冒出了嫩绿的头,花儿鼓起勇气挺起了胸膛;仔细听,滴答滴答,枝头小芽儿羞答答的泪水洗净了严寒的苦涩;春姑娘跳着舞来了,步履轻盈,将春风带入我们美丽的校园。
三月初,霜冻尚未褪去,一抹绿就悄无声息的探出了地面。他们是那样的可爱却又是那样的羞涩,仿佛让人一碰就要缩回去似的。到了中午,霜冻渐融,小草们便拼命地吮吸着甘露,过了一会儿,他们擞擞腰,好像是在说:“我吃饱了,我吃饱了!”
花坛里不知名的花儿也不甘示弱,尽力地向世间倾洒美丽,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地上像开演唱会一样热闹极了。树上也同样热闹非凡。桃树、杏树、梨树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洗礼也显得更加苍劲有力,那一串串的花骨朵向世人宣布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一簇簇的迎春花,枝头上缀满了黄色的花蕾,在那交错的枝条下面,几根藤蔓也换上了绿衣,生机盎然。“历史长河”像是“历史长河”像是被披上了一层绿毯,星星似的野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绿草中竞放。
一觉醒来,可谓是“无边光景一时新”。踏在前往食堂的小径上,傻傻分不清脚下的声音究竟是哪种,随手抓一把土,凉凉的,突然一个黑黑的小头钻了出来,吓得我赶紧把土扔掉,“唉,仅仅是一只蚂蚁罢了。”朋友说。“或许……是我打扰到它的美梦了!”我遗憾的说。“或许吧!”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打断了我的沉思。是啊,春天终于来啦!
傍晚,点点星雨。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