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终于结束了《水浒传》的第二次阅读。对于这本难啃的书,我从高三看到大一,较第一次读出了很多新东西,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水浒传》给我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义”,它是全书的精髓,好汉们因为惺惺相惜、敬重对方而相互结义,因结义而生死相连。但凡108将中有人被敌人俘虏了,其余的人不论何时何地,一定会去救,如柴进、卢俊义之入狱。江湖之内,无论认不认识,都以义为重。李俊等人陷入费氏兄弟手中,本以为必死,不料对方为自己三人义气所感动,释缚礼待,并结义金兰。另一方面,好汉们舍生取义、置生死于度外,如吴用、花荣在宋江死后双双自缢。这也难怪赛珍珠女士将其译为《四海之内皆见弟》。
《水浒传》在刻画人物方面也较为出色。这里谈谈宋江,宋江作为108将的首领、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是忠、义的矛盾体。孝作者很多时候一笔带过,宋太公几乎不让儿子为难,处处爱子、护子。忠体现在对宋朝的臣服、敬畏。只要兄弟中有人说自立为王,反宋等言,宋江立马变脸。他的忠让他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他的所做所为都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在儒家看来,他达到了为人臣的高标。但这种忠又带有愚昧色彩。在他知道饮下毒酒后,他为了不让李逵造反,也让他喝了。宋江的忠永远多于义。尽管他外号“呼保义”,尽管他有一群出生入死的兄弟,尽管梁山好汉之间的凝聚力是义。很多人认为宋江是一个“忠义难两全”的典型形象,的确。《水浒传》描写人物也带有《三国演义》物极必反的毛病,有的地方描写宋江重义,给人感觉像伪装的,有的地方描写吴用神机妙算,把吴用写得过神了。
《水浒传》虽然是为造反者立传,但却一反反面人物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了一个个英雄形象。全书也可视作是作者的一个理想,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群兄弟闯江湖,后被朝廷招安,有了正当名分,南征北战保太平,战功赫赫归乡里。身为书生的作者可能就有这样的戎马理想。
总的来说,一定的社会意识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书中所写的宋朝的社会背景也带有施耐庵生活的朝代的影子:奸臣当道,政局混乱,起义四起。作为当时社会的一员,作者感于时世,缘事而发,这也是《水浒传》成书的原因之一。书中很多地方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这反映了作者敏锐的政治眼光。同时,作者在书中“摹其世态,见其炎凉”,将社会的人情冷暖也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来了。如牛老儿见王庆失势,逼其休妻。《水浒传》中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纵观全书,正儿八经的名门闺秀没有几个,很多女子都带有污点,像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等,另一群女子如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人则带有男性化特点。施耐庵可能对女子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