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g’Talk-习惯

看微信应该不是习惯。是微信里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你怎么不会习惯地打开教科书呢?比如,我觉得教科书不吸引人,是因为编写的人没能力,为什么不能把知识写成小说那么有兴趣呢?学习知识,这本身应该比小说更有实用价值。生生地把实用的东西给弄成人神共憎的东西。

有人说,是为了存在感。

进一步问“存在感”是什么来的?

存在感,是马斯洛需求的哪一个层次?“存在感”应该是“社会的需求”和“他人的尊重”之间。想了解他人的生存状态和自己是否有人理睬。

其实,最想看的时候,是自己发了东西出去,希望别人有回应。虽然我基本不发朋友圈,但我在群里发了言,还是希望有人回应的。这个回应,就是他人的尊重。这应该是追求的层次。读给自己看,是追求自我实现。读给别人看,是想赢得他人的尊重。

习惯和欲望会相冲突吗?“懒”,是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首尾”很难收拾,为什么?“人生百步半九十”。这是事情本身的特征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狐涉水,濡其尾”,说的是容易开始,难以结束。

很多习惯,其实并不是大脑指挥的,比较肝在什么时候分解毒素之类的。这些可以称为“植物神经”,由脑干完成的。就如晚上睡觉时,呼吸的控制,这是由脑干控制的。见到杨梅会流口水,也是由于生理固化的条件反射。看到新鲜的,刚刚摘下来的杨梅,你是否分泌出更多的口水了。这些都不是习惯,这是条件反射。

综上所述:

习惯是大脑为了节省自己的思考时间,而已经固化的一系列动作。

比如出门时,关门会确认摇动手把,以保证门确实锁上了。

因为这个动作太经常了,以致有时候下到楼下了,还在想有没有锁好门了。这种现象的本质就是已经形成了习惯,导致大脑没有记录这一次单个发生的过程,而让大脑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去想其他事情。

从人类正常的反应中,习惯是一个解放大脑的过程,就如你要表达一个想法,要写字,你想到什么字,手就会自动写什么字,而不用再花很长的时间去想字要怎么写。专注于解决更高级别的工作。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