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赞:单枞的新茶鲜爽。乙叹:单枞的新茶寡淡。为维持和气,甲乙共同表示: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内心,却暗讽彼此不懂茶。其实他们都对,只是讨论的话题不在同一频道。
众所周知,凤凰单枞的制茶流程包括:采青、晒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上筛、烘焙,合计八道工序。前七道工序仅需开展一次,而末一道工序——烘焙,无论其时间、次数,则充满着不确定的未知。
烘焙,潮汕人称“过火”,即借助炭火,蒸发叶内多余水分,促使叶内含物起热化、构香作用。单枞的香气,正源自于此。烈火之上,茶青由绿转黑,沁出独有的芬芳。
甲说新茶鲜爽,因为新茶茶质娇嫩,前几次烘焙只能采用轻火,否则极易焦黄,故也得以最大程度保留新茶的草青味道。
乙说新茶寡淡,因为单枞的“浓”与“淡”,取决于火候的轻重,与烘焙的次数。对于乙这类“重口味”的茶友,茶里君建议他们在中秋前再购买今年的头春。彼时,春茶已经多次炭培,水气减弱,花香式微,丛香渐显,别有一番滋味。
有经验的茶人掌控火候会“因茶而异”。如前文所述,新茶一开始只能采取轻火,尔后随着茶质的增厚逐渐加大火候。而冬天的雪片,由于本身已带有较强的香气,因而不必重火焙之。但如树龄较长的老枞,叶面丰满厚实,则需数次重火才能出味,交付茶友前,往往还要再来一次重火提香。
烘焙的次数也不是越多越好。娇嫩的茶质会随着焙火次数增加,经历“较溥—→渐厚—→厚醇—→茶质渐薄—→茶质变空”的过程。茶的香气也将呈现“水气减弱—→花香显—→花香减弱—→弱果香—→果香显—→香气消失”的规律。月盈则亏,过犹不及,烘焙的难,在于对“度”的把握。
凤凰单枞属半发酵茶。好一个“半”字!这意味着茶已有具备一定的稳定度,同时又预留着继续变化的空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火候刚刚好”,是每位茶友的期盼。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仅属于自己“刚刚好”的标准。
“刚刚好”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轻火”还是“重火”?“一次烘焙的鲜爽”还是“数次过火的浓香”?茶人在努力寻找,茶友也在努力找寻。最终,能相互迎合的,相互懂得的,相互默契的,就是茶席上永远的知音。
作者简介: 茶里君,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硕士,茶文献研究者,旨在用故事把茶这件小事说清楚。每周更新与茶相关的纯原创好文,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