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爵士音乐节漫游,被一位极其年轻的鼓手吸引,他手脚灵活地在大小各异的鼓间轮转,表情也绝不单调,时而仰头沉醉,时而目光如炬,时而自顾嬉笑,只是看着那张脸,就仿佛看了一场场短默剧。
我见过几次爵士乐手在兴致高昂之时一边演奏,一边全身扭动沉醉其中,这个男孩子无疑是最具激情的那一类。
我跟雪儿感慨:难怪总有人说,一个人在专注于自己所热爱事物之时,是最迷人的。
那样投入,那样开怀,那样热情满满,让观者也忍不住被他的情绪牵引着,恣意沉迷。
与舞台上表演者们的洒脱随性相比,台下的观众则是压抑的,即便已经面带笑容,身体微微随着节拍晃动。
毕竟,出于成年人的理性,总还是无法就此随着鼓点放肆舞动,尽管心中已是蠢蠢,面上还要矜持。
看过印度电影的人都知道,印度人喜欢一言不合就尬舞,一切深情缠绵的,幽默俏皮的,高潮起伏的,恨意纠缠的,都可以用一支歌舞来表达。
对于内敛的国人来讲,这样的随意歌舞的风格,自然是怪异的,甚至是吵闹的。
但我却觉得,歌舞本就是人类天性,毕竟手舞足蹈,是早于语言文字发明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沟通表达方式。
我靠在舞台前的围栏边,感受着透过白色铁管传递过来的轻微颤抖,不用转头就可以知道那一刻有多少人早已随着音乐在心上舞蹈。
我的眼前忽然浮现了一个扭动着的屁股,思索良久,才记起那是电影《乱世佳人》里斯嘉丽的屁股。
身着一袭丧服的她,无聊地趴在舞厅旁侧的桌旁,目光飘忽,身体却已随着旋律偷偷舞动,巴不得下一秒就冲进舞池。
瑞德显然懂得那个包裹在压抑黑衣下躁动的灵魂,于是上前拉她起舞,哪管什么俗世规则,千夫所指。
英伦古典剧目里,也总喜欢用舞会这样的关键场所来推进情节,《傲慢与偏见》甚至将舞会作为关键线索,一路见证男女主从初识,到厌弃,到好奇,到情愫滋生。
这当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无关联,那个时期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欧洲男女,虽说不能自由恋爱,但却可以通过社交舞会,物色心仪的对象。
一身好舞技,也许可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那一定是一个遍地都是社交舞高手的时代。
什么是好的舞蹈,专业人士自然有专业的品评规则,对于外行人而言,我以为拥有感染力的舞蹈,是胜过炫技的。
大学时代有幸业余指导过几个学弟学妹跳伦巴,我日日看着面前这些漂亮帅气的弟弟妹妹们,动作僵硬地练习,忍不住劝道:
伦巴是表现缠绵爱情的舞蹈,舞步里的进退游移,都是彼此之间的爱慕传递。可你们这样跳,我感觉不到一点这样的情绪。
学弟妹们哑然失笑,面上都是尴尬羞涩。
后来我才知道,演员那一类职业,在学校里会有解放天性一课,原来很多人,早就丧失了最原始的天性,需要被逼去“解放”,才能找到更深处的自己。
现代影视剧里,时常会有女主角惊艳一舞迷倒众生的情节,我很少被打动。
这绝非是苛责演员的舞蹈动作技艺,单纯是因为那看似蹁跹的动作里,带着太多的程式化,并没有什么属于自我灵魂的情绪。
电影《爱乐之城》虽说故事情节略有些薄弱,但音乐舞蹈的搭配,则是恰到好处的。
男女主渐生好感的那段月下双人舞,以及最后那童话幻想式的结尾,不是多么复杂的舞蹈动作,却如谈话一般自然,一个旋转,一个踏步,都是情绪。
某一日夜晚忽然开始怀念《阿飞正传》,怀念旭仔,于是播放起电影里那首经典的插曲《Maria Bona》,自己在房间里随意舞蹈。
记忆忽然被拉回到大约二十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少年的我忽然感应到内心深处关于舞蹈的冲动,于是对着镜子手舞足蹈。兴致高昂之时,身后忽然传来了母亲的声音:这小妮子瞎扭什么呢?
回忆至此戛然,后来我数次回想,都不太记得它的前情和后续。
舞蹈的终极意义,当然是为了表达,即便这种表达,有时候只是无尽的虚无,都没有关系。
如果你不善言辞,胸中又澎湃着什么,来舞一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