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新解:何进、袁绍、董卓他们仨

      在上一章《汉桓帝延熹九年的人生选择》中笔者提到了东汉末年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宦官以结党营私的罪名告发李膺,汉桓帝大怒,于是下诏逮捕了李膺和与李膺齐名的杜密等人。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向桓帝进言大赦天下,李膺等获得释放。第二次党锢中,外戚窦武把持朝政,重新起用李膺等人,打算暗中消灭宦官,但消息被提前泄露,乃至窦武被宦官灭门,李膺、杜密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

      继两次党锢之祸后,刘辩登基,何进作为何太后的哥哥把持朝政,和窦武的情况如出一辙,他把窦武没能完成的光荣使命接了过来,外戚和宦官集团的权力斗争从未停止。

       在这样一个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的时代背景下,走投无路的农民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三月,为了镇压黄巾起义,灵帝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如同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而设置节度使一样,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乱世就这样拉开序幕。今天主要讲一下拉开乱世序幕的三个人哈。

       孝灵皇帝下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大将军何进因企图除灭宦官而身死宦官之手,重蹈了当年的窦武之祸。而有人却借此机会从河东太守一跃成为权倾一时的相国,此人名叫董卓。而这两个人截然相反的命运却和同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联。那么在这一时期中影响他们二人日后发展的关键人物是谁呢?没错,是袁绍。我接下来讲讲袁绍哈。

       熟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在何进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何进听从了袁绍的建议,提请太后撤掉宦官,委派郎官接替他们的职务。太后自然不同意,一方面宦官管理宫内事务属于汉朝的传统制度,一方面担心何进的权力太大。本来何进如果能分析形势,按兵不动,以后再图变革可能还有希望,但是偏偏这个时候,袁绍又出了一个加速何进身亡还成就了当时远在河东郡的董卓的主意,这样一个损己利人的主意居然被何进不加思考地采纳了,如果何进死后有知,他一定再也不愿结交袁绍了。当然历史不容改写,悔之晚矣也只能自认倒霉。

        袁绍出了一个什么主意竟然可以使掌握朝政大权的大将军何进身首异处,同时让一名河东太守成为权倾朝野的皇帝选拔官呢?《汉纪五十一》记载:“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袁绍又为何进出谋划策,劝他多召各地猛将和英雄豪杰,让他们领兵向京城进发,以此来威胁太后,何进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何进召董卓到洛阳来,对不同意见置若罔闻。自掘坟墓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做得比听别人劝阻还要积极。

        董卓接到进京命令以后自然是马不停蹄火速赶来,这对他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接近权力核心的绝好机会,既可以亲自确定皇帝人选,又可以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何进呢?他拉来董卓这么强劲的外援也不是没有起到效果,何太后因为恐惧而立刻把大部分宦官罢免回家,仅留下一些亲信守在宫中。宦官们被逼到狗急跳墙,想要改变局面,便向太后说情,想入宫侍候太后最后一次,太后同意了。宦官入宫目的当然没有那么单纯,而是力求保全自己的地位了,便先下手为强,以谋反为名在嘉德殿前杀死了何进。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汲取何进的教训呢?

        首先,何进有一个非常信任的下属袁绍,他听取了袁绍的建议,而对持反对意见的卢植、郑泰等人全不接受。我们生活中,也有我们非常信任的父母、朋友,纵然他们的出发点毋庸置疑是为了我们好,但也不能完全不顾客观情况而盲目采纳,兼听则明是应对事态发展的不二法宝。

        其次,何进在对董卓不了解的情况下召他进京,即使没有死于宦官之手,也极有可能在董卓上位后被排挤出局。何进只看到了召董卓进京可以威胁何太后罢免宦官的短期益处,没有看到董卓带来的长期威胁。我们在生活中考虑问题时也应该全方位,多角度,不能为了解决眼前问题而牺牲了长远利益。

        第三,何进对宦官缺乏应有的戒备。何进对宦官坚决铲除的态度是世人皆知的,宦官对何进的恨意当然也是意料之中的。当宦官假传太后的旨意召他入宫的时候,他却毫不怀疑其中有诈,才铸成了竖着进去,横着出来的结局。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对已知的风险保持足够的警惕,比如已知股市的风险已经累积很高,就要合理控制仓位,而不能盲目乐观地追涨。

        第四,何进本可以通过内部变革逐步除灭宦官,但是他采取了拉外援的方式,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做事的初衷正确不代表就一定能成功,我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完了何进,我们再来看看董卓,董卓为什么能从河东太守一跃成为一代权臣呢?

        第一,他一直在观察局势,虽然军队驻扎在河东郡,但是从未停止观察朝中的形势变化。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当何进发出召他进京的命令时,他立刻抓住了。他不仅抓住了微观的机会进京,而且抓住了宏观的机会成为乱世的开创者,他意识到东汉已经名存实亡,军阀混战的局面已经形成,他力所能及的是抓住一切机会扩大自己的实力。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有意识地积累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紧跟时代的发展,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第二,他思维缜密,谋事周全。董卓进京不是对何进命令的盲从,而是深思熟虑后主动采取的行动。他能带领大军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帮助”在外流亡的少帝重返宫中,得到皇帝这面大旗不是偶然,而是他早已谋划了千百遍的结果。在协助皇帝入宫后,董卓依然没有丝毫懈怠,他知道他的兵力薄弱,手下只有步、骑兵三千人,远不敌袁绍,因此他利用手下仅有的士兵,让他们每隔四五天就在夜里悄悄出城,第二天早上再大张旗鼓返回军营,让袁绍以为他的军队众多,不敢轻易出击。最后他以时间换空间,成为了乱世的开辟者。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不需要那样殚精竭虑地蓄意经营,但周密妥善的计划却是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的前提,即使年终考核超过了预期目标也不能松懈斗志,还得考虑如何巩固既有的市场份额。

       第三,他有前人没有的思想格局和行动魄力。古代普通人的思想是皇帝是天生的,因此不论皇帝是否具备应有的任职能力,都习惯做皇帝的仆人。董卓不一样,他成了皇帝的选拔官,想做皇帝?先通过了董卓的面试才行,董卓考核皇帝的标准其实也不高,只要会说话,好控制就行。刘辩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自然无法入这位面试官的法眼,董卓又向陈留王刘协问起事情经过,刘协对答如流,毫无遗漏。董卓觉得刘协贤于刘辩,于是改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有意识地跳出思维定式,不能因为基础条件不好而给自己的发展设限,应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提升自己,改变命运,成为一个造势的人,而不是命运的附庸。

       最后来讲一下袁绍,不得不说袁绍的条件比董卓好很多,论兵力,袁绍是远超董卓;论家境,袁绍是世代高官,袁氏四代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而董卓的父亲只是豫州颍川的县尉而已。但是为什么硬件条件这么好袁绍却败给了董卓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袁绍缺乏远见和判断力,从他坑人的建议害死了何进这一点可以看出来。

       其次,他个人能力一般的同时又不愿听取身边谋士的劝告,知人待士的能力比不上刘备。骑都尉鲍信劝他趁董卓刚到洛阳,车马疲惫的时候发动袭击,而袁绍不听取劝告,一举铲除董卓的绝好机会就这样失之交臂。

       再次,他的谋略能力完全比不上董卓,哪怕再给他第二次机会,他也照失不误。第一次机会让董卓在周密计划中救助了流亡的刘辩,确立了董卓的统治地位,袁绍被迫逃奔翼州。第二次机会是汉献帝逃到曹阳,沮授劝袁绍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但是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以致再次错失良机。但是曹操却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确立了曹操的统治地位。袁绍有野心而少谋略,也从来不汲取上一次失败的教训,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所谓富不过三代,自古皆有之。

       很喜欢看资治通鉴里的人物,有时候在我们看来很明显的错误,细细一想,原来就真实地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我懒于思考的时候就是何进,最喜欢有人直接告诉我怎么做,我就不假思索地去做,做到最后吃的苦头多了就会被时间磨砺成董卓,重要的事情还是得自己想办法去谋划,但还没有达到总是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在最合适的地点这种“偶遇”水平。幸好像袁绍这样明显坑人的队友在生活中还不太会有,不过同样的错误笔者一年内犯两次以上还是挺常见的,比如说出门忘带钥匙啦。生活就像资治通鉴,每一个人都是你,你是每一个人。哈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