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郁达夫一样,我最喜欢帝都的秋。每年此时,整座城仿佛只有两个颜色——金色和天蓝。置身短暂的纯净里,让我完全想不起来更漫长的冬季阴霾就在眼前。就像每每与四岁女儿目光交汇时,我总会恍惚穿越到了童心的世界、远离了那个布满尘垢的成人世界。
昨天偶遇一副禅绕画,枫叶的轮廓里布满精致复杂的图案,霎那间,我回想起前几天和女儿间的一个小故事。那是上周六,一家人从南宫鹦鹉园出来刚准备上车回家,女儿可能因为没睡午觉,上一秒还开心等咯咯笑,突然变得脾气暴躁(为人父母的应该都不陌生吧,我们称之为“闹觉”),一把抢过我精心收集的红枫叶,扔出了窗外。我又委屈又生气,问她为什么,她小鼻子里哼着气说:”没有为什么!就不让你玩,就要扔出去!”虽然心里的小火苗已经窜起来,那个爱说教的我也跳了出来,但我还是及时hold住了情绪,下车捡回了树叶,心疼的摸了摸被车轮压过的痕迹,告诉她我很不开心很委屈,就没再纠缠这事儿了,女儿很快被别的游戏吸引了,我也很快淡忘了这事儿,直到两天以后......
那是这周一下午,趁着难得的艳阳天,全家出动爬香山。我正气喘嘘嘘专注的爬着山,女儿突然递给我一把淡黄色的小枫叶:“妈妈,送给你。那天是我的错,不该扔掉你的树叶。”我接过枫叶,着实愣了几秒钟才反应过来,急忙感谢她的礼物,认真的接受了道歉,并共情了一番:“......妈妈后来也理解你了,那天也许因为你太累太困了,所以才扔了我的树叶吧?而且那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我没放在心上,我都快忘了......哈哈......”
那天下午,我悄悄的举起其中一片叶子,对着金色的阳光,看了又看——叶子真的好小,形状不完整、还有小黑斑,比起两天前自己精心收集的红枫叶,实在不好看!可当刺眼的阳光试图穿射过叶片时,竟不自觉的收起了它的骄傲,以舒展的姿态轻擦过密布的叶脉,温柔的、有艺术感的来到我眼前——太美了!我呆住了......
作为一个母亲,一个自认为很重视教育孩子的母亲,这次被孩子给好好上了一课。
以前总以为,面对这么大点的小屁孩儿,什么事情都得说明白,什么道理都要讲透。这次无意的“疏漏”,却让我有了新的发现——原来四岁孩子的情商远超过成年人的想象。他们对情绪敏感、对细节敏感;他们也有小倔强、小自尊,虽表面不服输,可心中有是非;他们也会利用时机来表达歉意,当然,这不是心机,而是出于本能。俗话说:“人心都是向善的。”心理学也有类似理论,认为当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孩子都会自然的作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一致的选择。所以,我对自己说,得重新调整一下教育的方式了,不是所有的道理都得说得那么透,有时以退为进反而会有奇效哦!
道理虽好,但我和千千万万父母一样,每天都难以抗拒各种细碎的声音。
——如果我今天答应给他买冰淇凌,万一以后他得寸进尺呢?岂不是更难收场?
——如果我允许他吃糖,万一长蛀牙了呢?
——如果我今天不好好教育他一顿,万一他以后是非不分呢?
——如果我不给他报学前班,万一入小学后跟不上进度呢?
——如果我不每天盯着他学习,万一他成绩下滑了呢?考不上大学了呢?
——如果我不干涉他早恋,万一影响他学习了呢?万一给我搞出什么事了呢?
——如果......万一......如果......万一......
这么多“如果、万一”,千差万别,但不知是否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体现出了父母内心的焦虑,对未来的焦虑。我尊重这些焦虑,因为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某种程度也是合理存在的。通过我女儿的这个例子,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一个以前从没深想过的道理——孩子成长是需要一定自由空间的,别让自己的焦虑填满了本应属于孩子的那份空间。当孩子习惯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感受、思考时,他会更容易发展出独立的人格,而不会成为依附于他人或权威的人。作为父母,也许我们的一个小小动作,就能给孩子拓出很大的一块“自留地”。这个动作就是,试着时常看见心中的焦虑,并适当克制它。就像在阳光下举起那片枫叶,在叶片的下面,你会发现一片不一样的阳光。
后记:因篇幅有限,只在此记录了个人感悟,无法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感兴趣的朋友,建议学习一点心理学基础知识,很有用也很有趣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