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聊天的时候常说俗语云~~~,可你知道这俗语曾经的含义是什么吗?今天看了我才恍然大悟,写出几个与大家分享一下,看看是不是这个理。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
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
这句俗语的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后来,人们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个下层的、在第一线上行军打仗的裨将,有时他们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就比远在大寨里指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来得有效。
因此,“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才是这句谚语的原意和原字。
3、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应该为“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
这句俗语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费鞋。
因为猎人想捕狼,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所以非常费鞋。
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流传开来了。
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原来,在古汉语中是没有j、q、x这3个音的,所以,在古汉语中“鞋”是读做“hai”。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做“hai”,另一部分则读做了“xie”。
在我国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中,“鞋子”一直被读成“hai zi”。时间一长,“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4、王八蛋
这是一句民间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
可是后来变成“王八蛋”,整个境界马上下来了。
5、“为朋友两肋插刀”
其来历是(隋唐演义)中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
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
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而今却因误传成了在肋上插刀。
怎么样,看了这几个小故事,你是不是对常说的俗语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