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电影
自从上周看完HBO的《切尔诺贝利》,最近心里一直缠绕着“苏联”这个“楼兰古国”。
昨天读完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长篇幅地采访了92年至今这接近三十年里“前苏联人”的回忆和人生。
苏联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刚开始有的新奇、有的充满信心、有的充满疑惑,也有大部分人对帝国的落幕感到痛心。二十多年过去了,大家才发现被骗了,资本主义的空气原来没有那么甜。
在历经三观崩塌之后,更多的俄罗斯人陷入“虚无”,极端的为了活在苏联选择卧轨自杀,更多地是带着被美化过的回忆继续“活着”。
从书中受访者的访谈看来,苏联人就像是被“抽去了脊梁”的灵魂。
816
端午假期奔着《切尔诺贝利》的余温去了816地下核工厂,这个克隆于404厂的超大洞体,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结构几乎一模一样。
从1967年开建,到1982年停工,工程兵在深山中施工15年,最后还没投入使用就停工废止,816厂后来由核军工专制自谋出路,现在成了化肥公司,当年地下的核工程成了旅游景点。
15年,那是一代人的青春。
从25岁到40岁,一直告诉自己在做一件伟大的事,然后突然告诉你一切都是徒劳。
我很难想象,当得知“工程废止”的时候,那些敲着榔头的中年人想的是什么?
突然发现自己前半生信奉的一切都是假的,所做的事情都是无意义的,我想剩下的时间,会在试图校正三观的纠结中度过。
让我想起前几天看《雪国》,岛村的人生观——一切都是徒劳的。
《雪国》中的哀伤是人生“虚无感”的哀伤,而816工程的遗址在我看来更像是惨败的落樱,歇斯底里的绚烂后,穷尽竭力的哀伤。
三观
一套逻辑自洽又稳固的三观,是人生的压舱石。
它指导着你做重大的决策,给精神提供庇护。
宗教的本质就是这么一套精神社保解决方案。
一套稳固的三观,是人生航程中的锚,让你不会迷失方向。
世俗生活中所提倡的一切价值,都是不可靠的,例如爱国、金钱......别说太久,就算是30年,世俗价值的变化都足够让你应接不暇。
什么样的三观是一个好的“精神解决方案”?我想应该至少是逻辑自洽,稳固不变,只有逻辑自洽才有信服力,只有稳固不变才有可靠性。
一份好的“精神社保”可以保证有生之年不会“三观崩坏”,如果可靠性更高,还可以传给自己的后代。
18到25岁,我自己告诉自己,赶快找到,直觉也告诉我,快要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