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15本书,是韩国作家高得诚的《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3》。周末逛书店看到这本书,之前已经看过第一第二本了,本想着;“咦,这么快就已经出了第三本了,我还不知道呢。”后来一看前言是09年付梓的第一本,5年来带来轰动?我心里打个问号,五年?后来再翻翻印刷信息,原来是14年出版的,已经再版了10次了。啧啧,不得不感叹时间过得飞快啊。因为之前看过1、2,感觉还很不错就毫不犹豫买下了第三本。
作者高得诚是韩国人,整套书都在老龄化社会的大前提下,透过不同的阶层,经历不同的困境书写而成的理财书。跟前两本一样,主人翁都是通过做梦或者幻想到自己年老以后的窘迫生活,而慢慢觉悟转而从年轻的时候做出改变。而这一本跟前两本的“神秘老人”相比,更加接地气,也更加接近生活。透过电视台策划人的眼睛,以跟踪10年前的一档《魔法十年》的理财节目中3个窘迫的受访者开始,看看十年过去了,这三位当时处于财务困难的受访者产生了怎样的“魔法”?借着三个受访者的案例,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对比,娓娓道出了“魔法”的真相。
一、导致经济问题的成因:
1、养儿防老?你高兴就好。
书中有一位电台的退休人员道次长,也是让我最深刻的一位。在单位退休后仍旧以低职位返聘。原因就是他是位“大雁爸爸”,一个人供养两个出国读书的儿女还有脱产陪读的妻子。而且为了送儿女出国读书,把手上的现金、退休金都挪做学费,并且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投资了“新城”的一所房子,梦寐以求会从中赚一笔。后来因为老龄化社会,经济紧缩,政府叫停了“新城”的建设,最后以低价卖掉了房子,并因为支出远大于收入,陷入了循环借贷的泥淖之中。他和妻子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就是:
“以后孩子有了出息,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脑里面冒出来的是红楼梦里面的“好了歌”,其中一句歌词是这样的:痴心父母古老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在20xx年老龄化的社会情况下,不做“啃老”族已经很难能可贵了,我们更可能是供养父母的最后一代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口年龄的不断提升,百岁老人已经不是稀奇事。虽然这里不是说不赡养父母,或者不为儿女付出,而是不要像书中的道次长那样,把自己的所有,包括养老金、存款,固定物业全部都拿出来,为了送儿女和妻子出国读书和陪读,要量力而行,也自己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打算。
这里书中做了这样的解析,现在的人口平均寿命到83-85岁,如果是五十多六十岁退休,那就还有30年处于退休或者无收入状态,这个时间段基本占据寿命的四分之一有多。如果这30年都需要儿女赡养,家庭地位自然就会比较低,而且随着年纪越大,医疗等的支出会增加,而这一段时间又正正是儿女“上有老,下有少”的压力期,很多问题就会随之产生。而从年轻的时候下自己的养老金,让自己能够安然养老,不仅能够减轻儿女的压力,自己也能够保留尊严,对儿女、对家庭而言也是另一种“爱”的表现。
2、妻子辞职?谨慎考虑就好。
从上面那一点迁延下来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妻子辞职做全职太太呢?这个问题各有利弊,需要谨慎考虑。可以通过盘点现有资产,详细考虑就业和晋升前景,家人是否支持来决定。如果像道次长的妻子那样陪读,那样不仅要脱产做全职妈妈,而且还需要丈夫独力支持的话,要谨慎考虑,或者可以考虑在家照顾孩子的同时做一些灵活一点的工作。
3、资产情况?用心盘点就好。
很多人以为自己有车有房,有固定的职业就觉得能够承受比较大的风险,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算一算就会知道,很多你以为属于的东西,其实是属于银行的,“你并没有你看起来那样风光”,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很热的一个词“隐形贫困人口”,刷卡、白条、花呗,全都是提前消费得来的东西,花钱有快感,不觉陷入了信用卡循环借贷的境地中,书中第二位女性白领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信用卡账单越滚越大的。停一停,用“资产负债表”来算一算自己真正拥有的资金或资产,看看你是否真的如此“富有”?还是其实是“负有”吧?
4、投资资产?审慎抉择就好。
在书中有一个点是我比较深刻的,就是可变现的资产最好要达到资产的50%以上,尤其是对40多岁的人来时,尤为重要。这里重点说一下房子,如果一栋已经付清贷款的房子可以为你的资产增加光彩的一笔,但是房产的“可变现性”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如果房产的比例占据资金的大头,那么现金流相对就差了,对了4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来说,如果大头是房产的话,抗风险能力则需要提高,尽早配置保险和提高现金资产的比例才好。这个点对年轻人来说一样重要,在以后考虑买房和置换房子,或者封闭期长的大额投资的时候,这个点也是需要审慎考虑的哟。
二、如何见招拆招?
魔法一:巧用“心里会计”划分账户。
这个心理会计是个新名词,就好像我们要理财,先要弄清楚支出和收入,现金流流向一样,在“节流”的部分,就可以巧用“心理会计”了。就像我们买个iphone要6千多块钱,从“犒劳自己”的账户里面支出,你会感觉虽然贵,但是犒劳一下自己,咬咬牙还是能买。但是如果你把6千多块折算成“买房账户”里面的0.6万,半平方的厕所,“工资账户”里的一个半月工资,你就会明显的认识到这一笔钱的重要性。同样,如果是白捡到了100块,这时心里会计把这100块划分到“白来的钱”账户,那么这同样的一笔钱就会很快被花光。
赋予你获得的每一笔钱一个重任,把他们都划分到不同的“心里会计”账户里,那么每一笔钱都有了它的功能和用处,也就有了其存在的意义,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合理划分每一笔钱。不是说要节约到抠门,但是如果你买的iphone是连续加班半年的加班费凑起来买的,这样的iphone买回来是否就更有意义,你用起来就会更加爱惜,也更显得宝贵。
魔法二:设立5大账户,自动划扣。
书中提示需要设立5大账户,分别是:储备账户、养老账户、购房账户、投资账户、保险账户等。按照设定的比例,每个月直接从银行里面强制自动划扣。我觉得这个需要看个人的需求,并不一定都需要,也可以分为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长期的分别有养老账户、儿女教育金;中期的可以有买房账户;短期的有旅游基金、梦想基金、保险金账户等等。需要根据个人来设定,不过需要分配好比例,然后每个月坚持划扣,坚持魔法10年才能体现出效果来。
这里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点就是,我们的医保和养老账户、企业的年金(如果有的话),以及公积金账户里面的金额,是企业代为划扣的,通常我们很少注意到,可以上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页上查询一下,可能里面累计的金额会让你有惊喜哟。这一部分累计的资金是可以计算成长期账户里面的。
魔法三:提起做好退休准备,晚年也精彩。
书中其中提到了,应该摒弃50多岁,60岁从企业退休的思想,随着老龄化社会和平均寿命的增加,应该让自己“工作”到70岁。(这里不是在企业赖着不走,当然如果是企业返聘那就另说)一方面可以减少养老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拥有一技之长,退休后做第二次的就业,不管是投资,还是兴趣、手工、研究还是怎么样,有计划地开展第二次的人生和就业。除了为晚年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外,还有就是减少孩子的经济压力。老人家即使是从工作上退下来,除了日常生活,还需要一些精神生活的消费,旅游什么的,更应该保有自己的消费能力。
从退休后的资金使用来说,最起码要保留工作时期年收入的70%的现金流才能过上美好的晚年生活。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像上面提到的,我们的医保、养老和企业的年金、公积金等已经占据了这70%现金流的一部分了,这就需要每人去仔细查阅一下自己的账户咯。假设剩下一半,我们仍旧需要凑齐,由于个人年龄不同,收入情况不同,投资回报能力不同,不在此赘述,但是可以利用excel 的FV(终值)和PV(现值)函数来计算。
写在最后:
这一本书其实并未有前两本那样“惊艳”,如果现在不努力,未来过上如何“凄惨窘迫”的老年生活,这里的笔墨并不多,计算复利的魔力那种让人血脉喷张的公式和表格是木有的,好好地盘点一下资产详细方式也是木有的,如何投资能够获得10-12%的定投魔法这里也是木有的。这里感觉就是在前两本的基础上添加的3个案例。让我看完有种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
不过想想也是对的,这样就证明了我在进步,只因为我看到了耳熟能详的东西才会觉得“无味”。同时,我也是建立了几大账户,每个账户按照比例分配,一直也是这样做的,现在就让我来等待10年,看看魔法如何生效吧。
昨天看完,今天放下了书然后写成了这一篇笔记,这里提及的所有点应该就是我看完所留下的东西,因为除了道次长,权局长这一对对比人物以外,我什么人物的名字都记不住。泪奔。。。还有昨晚正正看了《当幸福来敲门》的前半段,别问我为什么只看了前四分之三,因为我看到后面的时候是在困得不行,如果再写一篇观后感,我真的会分析一下主人翁威尔-史密斯夫妇做的错误投资、经济未稳定的时候生小孩、拖欠税款、房款、无应急资金等等的问题,才......导致了家庭分裂,在车站厕所过夜的悲情一刻......(个人意见,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