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六十一章 治强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国破主亡的真实原因,不是合纵连横策略本身的危害,而是君主对策略执行中采取“不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的思想。策略本身是中性的,有利有弊,君臣就是要详细分析策略的利弊与得失,作出最为有利国家的选项,而不是像韩非子所说“不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听之任之,结果自然是被不法之臣所利用。
人是事物的主体,是策略分析、决断、执行、监察的主体,而对国家层面的合纵连横之策,关乎国家安全与主权,君主理所当然就是是合纵连横之策的主体,要认真分析研判局势,做出最有利于本国的决策,而不能只听纵横家的一面之词,或是听信于权臣夹杂私利的言论,结果自然是权臣控制策略,而不是策略控制权臣,后果就是国破主亡。
人是成事之本,策略需要人去执行。策略本身没有问题,人去执行就有了问题。所以对人的管治才是策略发挥最大效益的根本,话又说回来了,对朝臣的管治还是要依法而为,不能靠君主的个人喜好随性而为。显然,韩非子所说的“诛罚不必其后”就是随性而为,对于策略的执行者事败后不诛罚不追责,还继续享爵禄,对于这样的管治之法,不法之臣能全心为公吗,能不为了私利而讨君主之欢吗?能不政治投机吗?权臣告诉君主只要合纵连横国家就平安无事,也不管什么割地失权的危害,君主一听自然是欢喜不得,加奖爵禄。实则,国家未获利,就已经割地失权,权臣事未成爵禄已尊,事败也不受罚。原因就是君主“不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
韩非子对纵横家的言论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其言论的命门。纵横家说:“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意思是:进行外交活动,收效大的可以统—天下,收效小的也可以保证安全。这话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要看主客体的实力,对于大国来说是没有问题,可对小国弱国来说,问题就大了,因为没有那个实力。
韩非子认为“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意思是:所谓统—天下,指的是能够打败别国;所谓保国安全,指的是本国不受侵犯。韩非子将纵横家的话的说得明白一些,更时宜一些,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君都想称霸当王,但前提就是别的国家能服你,服你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打败他们。而国家安全的前提就是你本身足够强大,别的国家不敢进犯。
如何才能称霸当王?韩非子认为“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意思是:兵强就能打败别国,国安就不可能被人侵犯。而国家的强盛和安定并不能通过外交活动取得,只能靠搞好内政。韩非子终于说出了他自己的主张与观点,就是立自本国实情,自强自立,搞好内政,坚持耕战,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在此基础上富国强兵。
可现实却不是这样“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意思是:现在不在国内推行法术,却要一心在外交上动脑筋,就必然达到到国家安定富强的目的了。这就是纵横家不顾国情与家底,只想着依附强国或联合小国来保全国家,顺便中饱私囊。中国人最为务实,百家再怎么争鸣也是为了国泰民安,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中现实存在实际问题。能够流传下来的思想与学说都具有现实价值,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决不同的问题。连最为难懂的佛教教义都被中国人改造道化与儒化后成为君主治国化民的手段。
【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是新中国提出并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与矛盾的共识与原则。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这些政策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圣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