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而他的性格其实也跟他的出身有关。他靠的是一刀一枪的真家伙换来的大将地位,对于政客们熟悉的那一套,他却一概不知。在这方面,他确实是缺心眼的,却不幸偏偏碰到了一个多心眼的皇帝宋高宗。《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揭开岳飞之死真相.......
绍兴三年秋天,从前线回来的岳飞进京向宋高宗汇报工作,高宗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经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并亲笔题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还让皇后亲自动手把这四个字绣成一面旌旗。 几天后,御林军就捧着这面皇帝题字、皇后手工亲绣的旌旗在前面开道, 岳飞则骑着高头大马,从御街出发,在京城的主要道路上巡游。当时的临安城里, 万人空巷,大家争睹岳元帅的风采,热闹的程度盖过今天的任何一场歌星演唱会。骑在马上的岳飞此刻也感到无上的荣耀。这位河南农家出身的子弟,在短短十几年的工夫里,从普通一兵晋升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并且在抗金前线一枝独秀。今天的这种荣耀,古往今来能有多少将领可以享受到!
可是,仅仅过了八年,临安的老百姓就得到一个消息:当年风光无比的岳元帅已经在风波亭被赐死了,赐死的命令正是来自当年对他宠爱有加的皇帝宋高宗。老百姓在替岳飞鸣冤叫不平的同时,也百思不解:为什么岳飞从一个高宗最喜爱的将领沦为皇帝的眼中钉,并且引来杀身之祸呢? 作为朝廷最高军事长官的枢密使,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韩世忠也想不通, 他曾经就这个问题责问过当朝宰相秦桧。秦桧的回答是:“莫须有。” 莫须有,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或许有、大概有”—那么,大概有什么呢?
这句话里其实还缺少一个重要的宾语,而这个宾语居然是“谋反”! 大宋朝优待士大夫,但唯有谋反的臣子是必须诛杀的,所以,精忠报国的岳飞被杀的罪名竟然是“或许有谋反的事实”!这当然是千古第一的冤狱,韩世忠当时就抱不平了:“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服天下的人心呢!” 天下人自然是不服的。
那么,宋高宗、秦桧硬加在岳飞头上的“莫须有”罪名又是如何出台的呢? 我们今天看岳飞之死,里面包含了太多政治悲剧的成份,这也是他被害的重要原因,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似乎也已经有了共识。岳飞只是单纯地从一个军事指挥官的角度力争北伐,口口声声“迎还二圣”,却没有从一个政客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如果“二圣”真的被迎还了,那么,对他宠信有加的高宗皇帝怎么办呢?事实上,高宗不仅担心“二圣”被迎回,更担心金兵在军事上失利后,会在故都汴梁扶立钦宗或者钦宗的儿子登基,另立朝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到那时,南北两方,谁算正统都说不清楚了。
事实证明,赵构倒也不是多虑, 金兀术在病重时所写的遗书里就提到了这种策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倒真可能极大地分化汉人的力量。岳飞,自己宠爱有加的岳飞,为什么对这些问题都想不到呢?这无疑使皇帝伤心、失望乃至怨尤、愤恨。 高宗觉得自己对岳飞的宠爱正在被这种怨恨的情绪所代替。而这个时候, 岳飞却又做了几件让高宗更为恼火的事: 绍兴七年,岳飞回朝来觐见皇帝,君臣奏对,本来谈得蛮好的,但说着说着,岳飞就说到敦促高宗尽快立太子的事了。
据说岳飞是从谍报处得到金人欲放宋钦宗的儿子回来,所以建议高宗早日立太子以绝敌人非分之念。这在今天的人看来也是一片好心,无可厚非。但在古代,将领一般是不能干预朝廷政治的, 像皇位继承人这样的大政更是忌讳武将们参与,否则就有可能产生军阀擅行废立的事了。这也是宋朝的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但岳飞显然不太懂这些规矩。 高宗心里就来气了:金人要想放回钦宗的儿子,不也是让你“迎还二圣”“迎还二圣”地给喊的!你让我早立太子,我现在连儿子都没有,你让我立谁当太子?
原来,这里面还有着宋高宗的一份难言之隐:高宗曾经生过一个儿子,但是在南宋初年的一次兵变中因受惊吓而夭折了,高宗自己呢,也因为早年被金兵四处追赶,落下了阳萎的毛病,丧失了生育能力。但是他还年轻啊,总想着有一天能治好自己的病再生一个儿子的,岳飞却嚷嚷着让他赶紧立太子,那就等于说只能从旁系皇族、别人的孩子中选定继承人了,换作你是高宗,你乐意吗?
所以,高宗当即翻了脸,语气严厉地训斥岳飞:“这件事不是你所应当考虑的!” 于是,一次礼节性的接见就以不欢而散告终。 过了不久,岳飞又惹高宗不高兴了,这次是因为一场军权调动的事情。 南宋朝廷在宋金前线主要划分为四大战区:由西向东分别是川陕战区,主要是今天的四川,主帅是吴玠;荆襄战区,在今天的湖北一线,主帅是岳飞; 再往东是淮西战区,负责守卫淮河、长江防线,主帅刘光世;淮东战区则是最 东面的沿海一带,主帅是韩世忠。 在这四大战区中最不让人放心的就是淮西战区。淮西战区的主帅刘光世出身将门,却怯弱无能,还胸无点墨,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的军队也战斗力很差,当时的宰相兼都督张浚看到这种状况,就奏请更换淮西军的主帅。
赵构一开始想让岳飞兼领淮西军,因为在南宋诸将中也确实是岳飞最能带兵打仗。 高宗甚至心血来潮地下诏给岳飞,说是全国的武装部队除了张俊、韩世忠的队伍之外,统统归岳飞指挥调遣。 但是宰相张浚不同意了,因为南宋当时的军队一共才40万,岳家军已经有十几万,如果再把淮西军拨给岳飞,那么岳飞的军队就要占到宋军总数的一半。这样的规模,显然有“尾大不掉”的危险,也是有违宋朝抑武的祖制的。 宋高宗听着有道理,也就很快改变了主意,改派一名文官去领淮西军。
对于朝廷的中途变卦、出尔反尔,岳飞十分不满,他倒不是说要争权夺利,而是作为一名一心抗金的将领,实在太希望有更多的力量让他去一展手脚。而朝廷就是这般猜忌不放心!岳飞一怒之下,给自己休假了,他擅自离开了手下的十几万军队,一个人跑到庐山上,为母亲守坟去了。 张浚倒没说什么,立刻派人到岳飞军中去监军,企图乘机夺了岳飞的兵权。 但岳家军将领都不买他的账,被岳飞任命为岳家军内务大总管的大将张宪首先称病不理军务,其余的将领也都如法炮制,大家都请病假了。这还了得!几乎占到国家一半的军人都请了病假,这前线还成什么样子!
宋高宗知道岳飞他们这是在撂挑子,但问题是其他人也插不上手啊!这么僵着 也不是回事!宋高宗也急了,只好出来打圆场,亲自出来给岳飞说好话,岳飞这才重新出山。 这件事上,岳飞虽说挣足了面子,但宋高宗对他的怨恨情绪也在不断增长。这之后,岳飞上表要求增兵或者举荐某人出任某地的地方官,宋高宗看都不看, 一律不准了。 岳飞当然也有怨气了,在某些小范围的场合,他也口无遮拦地说过“官家又不修德”这样矛头直指皇帝的惊人之语—宋朝人习惯把皇帝称作为“官家”, 官家不修德,意思就是皇帝无道了。
这句私下的牢骚话当然是在岳飞被诬陷下狱后,由别人供述出来的,高宗当时虽然没听到,但君臣之间的矛盾已经有些公开化,对岳飞的不满在高宗的心里都一笔一笔地记着,尤其是岳飞坚决主战的态度与高宗、秦桧之流的议和企图形成了尖锐的冲突。 岳飞是在前线形势一片光明,正要想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时候接到朝廷的十二道金牌的。 被下令班师的当然不只是岳飞的一路军马,张俊、韩世忠、杨沂中等部也都被令班师。但唯独岳飞要朝廷以快马传递十二道“金字牌”才肯回师。 所谓的金牌,倒并非是黄金制造的,它是宋朝驿站快递制度的一种形式, 是专门负责传递皇帝的紧急文件的。金牌上刻着“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八个字, 驿卒们接力飞递,连下马进一下驿站都是不允许的,真可谓是“军情十万火急”。
十万火急的紧急文件,你却不当一回事,要我连发十二遍,这在高宗看来 也是岳飞不听话的证据了。而岳飞当然有岳飞的苦恼和不甘:形势一片大好, 突然就让回撤,前功尽弃啊! 很多人从影视剧里得到一种认识,以为岳飞在十二道金牌回师后就被下了 、大狱,其实是错误的。岳飞回到京城后跟张俊、韩世忠一样,都被剥夺了兵权, 免去了职务,换了一个闲职。岳飞也就离开京城去了庐山。 这时候,岳飞的军营里出了问题:有人诬告岳飞手下的大将张宪和岳云在私下串联,企图让岳飞复出。张宪和岳云双双下狱,而这个时候,身在庐山的岳飞甚至没有得到一点的消息。
昔日在抗金前线与岳飞并肩战斗的大将杨沂中被宰相秦桧亲自下令去庐山押解岳飞来对质。秦桧对杨沂中只说了一句话:要活的岳飞来!于是,杨沂中就出发了。 杨沂中与岳飞的关系其实还不错,宋朝的将官们有一个相互结拜的传统, 岳飞与杨沂中也有八拜之交,结拜兄弟之中,杨沂中排行老十,所以岳飞一见到他,还亲切地问候:“十哥,你怎么来了?” 杨沂中就把朝廷的文件给了岳飞看,告诉他张宪、岳云已经下狱,并且安慰他:应该没什么大事,只要去朝中对质一下,也就没事了。
岳飞收敛了笑容,心情格外沉重。他站起身来,自顾自走进了内院。 杨沂中忐忑不安地等在那里,他知道自己此刻也是命悬一线,如果岳飞拒绝并起来反抗的话,那么,他杨沂中就将第一个脑袋搬家。在焦灼不安的等待中, 一个侍女出来了,捧着一杯酒,请杨沂中饮用。 杨沂中的第一个反应是:糟糕!岳飞一定是去后院自杀了,眼前这杯酒, 肯定是下了毒,岳飞要让我也死在这里…… 胆战心惊之际,杨沂中小心翼翼地问侍女岳飞去了后院的情况。听侍女说没有异常,杨沂中这才放心地将酒一饮而尽。 恰好在这个时候,岳飞从后院换了衣服出来,看到这个情形,就笑着说“十哥,你肯放心喝我这杯酒,我就知道你够朋友,我跟你走!” 就这样,他们一起回了京城临安。
十月十三日,岳飞到达杭州,当天就被送进大理寺的狱中。当岳飞从轿子里下来,一看到是大理寺时,他脸色大变,大声质问:“怎么把我带到这里来了?” 一边的狱卒却大声呵斥:“岳飞叉手立正!”应该说,跟着杨沂中回京城,岳飞心头确实有不祥的预感,但同时他又 十二分地相信,张宪、岳云是断然不会有什么严重罪行的,只需要自己出面去对证一下,因为部下之间的不团结而发生的诬告事件就会弄个水落石出。但他没想到,一场针对他的阴谋竟会如此狠毒,对手居然非得害他性命不可!
我们说岳飞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而他的性格其实也跟他的出身有关。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年轻时就背个包裹去参军,保家卫国,他靠的是一刀一枪的真家伙,靠的是拼命换来的大将地位,而对于政客们熟悉的那一套,他却一概不知。在这方面,他确实是缺心眼的,却不幸偏偏碰到了一个多心眼的皇帝宋高宗。 对岳飞的种种猜忌加起来,不由得宋高宗担心岳飞谋反“莫须有”了。
再加上,金人在议和的条件上就开出了必诛岳飞这一项,岳飞终于就这样被牺牲掉了。 有一种说法,说宋高宗对秦桧言听计从,是听了秦桧的话去杀岳飞的。其实, 宋高宗对秦桧也是有所顾忌、有所提防的。绍兴二十五年,权倾一时的宰相秦桧病逝,宋高宗居然如释重负,对左右的亲随说:“现在我总算不用在靴子里藏匕首了!”原来,这么多年来,为了怕秦桧不利于自己,宋高宗一直都在靴子里藏着一把匕首呢!
所以说,杀岳飞都是秦桧的主意也不见得,朱批的圣旨上明明白白写着“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 上面有宋高宗的御玺大印清清楚楚,还特地让岳飞从前同一条战壕的战友杨沂中来监斩,震慑诸将的目的,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而且,岳云的判决原本只是两年有期徒刑,也是高宗亲自改为处决的。
绍兴十一年的腊月二十九日,在大理寺监狱后面的风波亭里,一场千古奇冤上演了:按照大理寺的判决,岳飞原本是要被重杖打死,宋高宗假惺惺地改为赐死,于是,一杯毒酒加一条白练,替这位战神的生命画上了句号。先给你喝毒酒,再用白绸缎子勒你脖子,这还算客气的,不让你身首异处,而张宪和岳云就没这待遇了,被当场斩首。岳飞在临刑之前,愤愤地写下了八个大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老天确实有眼,但这眼睛是长在后面的,所以,平反昭雪也就只是后话了。 岳飞之死,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狱之一,也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