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的时候在地铁里看了一篇某公众号的推文,题目叫做《你没穷过你不懂》。按习惯,这种题材的文章,我一般会选择性看一下,不会转发。但是这篇看完后却有种还算强烈地“转发冲动”,于是转发到了朋友圈。这篇文章讲的依旧是“隐形的阶级壁垒”存在的问题,也引用了很多实验、例子来表达“你没穷过,所以你不懂穷人生存的心酸。也不会感受到因阶级壁垒存在,穷人很难翻身的痛苦。”文风不过于愤世嫉俗,看完我的第一感觉是说的有些道理,但又不足以全部认同。
后续收到几条回复,有的朋友说这是附加感情的判断,逻辑有问题。也有的说阶级存在不可怕,可怕的阶级流通通道的闭塞。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模棱两可的论题也会因每个人的价值观有异而看法不同。而这篇文章带给我最大的影响便是在整个返家路途中想起了过去的时候,那时候的生活和那时候的我们。
我出生在80年代的农村,可以说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农村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小时候衣服几乎都是捡姐姐们穿小的,衣服破了,母亲则会打各种补丁。也不会每年过年都会有新衣服穿,一般是跟弟弟轮流交替。农村的孩子,馒头咸菜便是零食,买支2毛钱的冰棍便会觉得超级幸福。我们家五口人,吃饭的时候饭桌上也总是只有一盘菜,而且会很咸。
纵然生活不富裕,我们的童年生活过得依然让现在的我回味无穷,并且无尽的羡慕那时候的自己。我们有太多现在的孩子永远都体会不到的独家回忆。
放学回家放下书包,拎起篮子,拿把镰刀就可以去树林里,田地间。打着给兔子割草的名号,在野外给刺猬造窝,埋葬被野火烧死的各种奇形怪状的蛇,还会给起个坟头。因为我们觉得它们死的实在太可怜。纵然那时候经常性碰到活的会吓的嗷嗷叫。
小学的时候我们有麦假和秋假,因为老师们也要回家收麦子和玉米,那个时候机械收割还都只存在在想象中。多出来的假期,除了会被父母拉去田间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外,大部分都是在玩,捉蚂蚱,偷红薯,好像没有那时候的我们干不出来的调皮捣蛋的事情。记得秋天最讨厌干的活是摘棉花,要一直一直站着,还要背摘下的棉花。家长们总会哄骗说等天黑会称一下,按斤给零花钱,可好像记忆中没有一次是兑现的。现在想来,那时候真的是好天真,大人们如果真的想给零花钱,那不摘棉花也会给啊。
农村穷吗,至少在那个年代,我觉得农村还是穷的。虽说已经过了吃不起饭的那种穷,但依然是穷的。虽然,我们的父母们一直在努力一点一点的改变。
有时候我会突然地想起小时候的一些同学,小学,初中,会想他们现在会是过着怎样的生活。那个时候,没有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我们需要交学杂费、书费。印象里,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都有班主任给学生垫付学费或者书费的事情。有很多同学,真的是交不起学费。记得上次跟朋友聊起过,她们很惊讶,理解不了为什么交不起学费。这个我没办法解释,只能重复说着,是真的交不起。
我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同学都在初二、初三的时候辍学了,有的是觉得自己实在不是念书的料,上学浪费时间。有的则是因为家庭条件,实在供不起几个孩子一起读书。他们大都选择了去邻镇的棉纺厂上班,赚钱补贴家里,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弟弟或是妹妹。那时候,每当有同学不来上学了,我们玩的比较好的小伙伴们便会放学骑自行车浩浩荡荡的穿过一个个村子去对方家里“打友情牌”。有的父母会说,你们快劝劝,这么小不上学怎么行。有的父母则会是无言的沉默。我曾经去过一些同学家,有的家,在现在很多人看来,可能称不上“家”。所以说,那时候的农村穷吗?我的答案依然是,穷。
小学五年级时,我写过一篇周记,写的是跟爸爸一起去了县城办事,爸爸顺道带我去了县城的荷花公园,还描述了下公园的荷花很美。老师便当范文给大家读,读完问是否还有同学去过公园,没有一位举手。记得当时满满的虚荣感,现在想来,心里是淡淡的悲哀。
初中时,我们开学的时候,都会带着麦子,去学校食堂换粮票,一斤、两斤、一两、二两。所以每到开学,学校就像极了粮食所。我家离学校很近,中午,晚上都是回家吃饭,有时候中午值日,来不及回家,母亲会把饭菜送到学校。按时候的我会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因为我的伙食要比大部分同学好太多。很多同学的午饭是家里带来的炒咸菜和食堂买的馒头,而我的则是爸爸做的足料的肉丝炒菜。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我家开饭店真好。
高二时,因为合校,集体搬去硬件设施号称山东省最好的新学校。记得开学的时候很多家长接受不了,为什么住宿费一年要700块钱,而高一的学校一个学期才60块钱。就连当时的我也在心里内疚,觉得增加了家里的负担,其实我可以不用住那么好的宿舍。
大学的时候,班级里有不少同学都做过勤工俭学,有的在图书馆,有的在电子阅览室,有的则是在学校机房。大学的时候,我跟弟弟也都有申请助学贷款,也曾为了毕业时能还上贷款顺利拿到毕业证而焦虑过。
刚实习的时候,跟同学们一起住过没有窗子的水泥堆起来的房子。为了省钱,一天的饭钱控制在5块钱以内,上下班都是走路。那些年一起穿梭在齐鲁软件园的姑娘们,除了我之外,都回了老家,也都早已结婚生子。
能想起来的那些遥远记忆中的人,现在大部分都安稳踏实的生活着,留在农村的也靠自己的双手翻天覆地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其实,你看,无论在哪里,大家都一样在努力且向上的活着不是么。
我家殷实过,也穷过。我跟家人们一起经历过跌宕起伏的人生,战胜过挫折困难。正因为过早的经历过,心里承受能力才会更强大,也会对这个社会更加的包容。因为切实体会过穷活的日子,也更懂得珍惜平淡普通的一切,更懂得知足。也更容易在这个现实刻骨的时代,保存着内心最真的善意。
回忆很久远,似新鲜又模糊。我们也偶尔会在疲惫或是委屈的时候感叹下自己的出身,也会聊起社会阶层这个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问题。感性过后,我们依然斗志昂扬的在自己的领地里挣扎,为了更好地明天,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有更好地生活、学习条件。
所以说,阶层这个东西,壁垒存在着每个人的心中。因人而已,壁垒厚薄不同。就像,有的人能轻松地在不同阶层穿梭跨越。而有的人,终其一生,徒有空想,心魔而已。
真正过得幸福喜乐,又何妨在乎身处哪个“阶层”?
小时候我跟弟弟暑假会去济南的姑姑家玩,很多事情随着年代久远已经记不清。一直深深印在我脑海的一幕是我们跟着姑姑去表哥家,表哥的儿子在房间玩电脑,我们俩甚至不敢靠近。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真实的电脑,那种距离感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莫名。
其实后来想想,他有他的生活世界,我们也一样有我们的童年乐园,也一样在欢声笑语中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