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情绪断舍离》

在Kindle上读了《情绪断舍离》。

作者的核心理论是“我们的思维产生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感受产生了我们的情绪。”并提出“思想-感觉联系”,遇到问题“向内心寻求想要的答案”,多内观。只有思想上没有负担,才会有最好的专注力跟体验,也会发挥更好。这点我是完全赞同,也就是洞察,内省自己。

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难认同。作者一再强调,辛勤工作一天回家后看到物尽其现的整洁环境心情愉悦,跟环境没有关系,完全是内在情绪所影响。情绪低落的时候,即使看到家里一尘不染也照样打不起精神。而情绪高涨的时候,平时让你火冒三丈的事情你也可以一笑置之,不去过分苛责。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也应该有过这种时刻,本来内心毫无波澜,突然看到某样东西或者天降一件称心如意的礼物,惊喜欲狂。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遗世独立地生活。我始终觉得环境对人的情绪影响是存在的,并且不容小觑。高考落榜不得不将就在一所学习氛围全无院校的学子,真的能超凡脱俗不被环境影响?逐本溯源真的是自己内在问题,境由心转,改变心态确实能获得积极效果。但又真的有多少人能理智到超越环境,突出重围?如果环境真的没有影响,那孟母三迁,焦虑海淀家长的所作所为都是笑话。井底之蛙可以平凡快乐又满足,但当它看到一个全新的广阔无垠的天空而对自己旧思想嫌弃厌恶时,当下影响它的难道不是环境?遇到兵讲不清理的秀才,如果遇到的是状元或进士,可能就心心相惜无言胜万语了。心情真的像作者认为的那样是随机分配的吗?

作者也很明确反对“刻意练习”或者“一万个小时”这种理论。相反,我无比赞同刻意练习。没有枯燥乏味大量地刻意练习,任何天赋都是无本之木,任何捷径都是缘木求鱼。

一本书只要有一个观点能为我所用,那么它就是一本好书。作者提出,给自己的一些积极心里暗示也是情绪的负担。Mark Manson在《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中说:The desire for more positive experience is itself a negative experience. And, paradoxically, the acceptance of one's negative experience is itself a positive experience. 你努力给自己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尽力去抓住更多的愉悦之感而拼命挣脱不快的情绪,这种给情绪贴标签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负面的行为。人的七种情绪:恐惧、悲伤、羡慕、嫉妒、喜悦、羞耻、以及愤怒,并无好坏之分。有好坏之分的是我们对情绪做出的反应。一个人对自己心里暗示的预期过高就会有落差,落差无法跨越时就会丧失继续做下去的勇气。事实上人们不需要这种附加的情绪,我们的思维自带修复。我们能做的就是跟所有情绪和平相处,不批判,不评价,不抱怨。全然接受它们作为你自己本身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为得到了多少东西,而是学会了与一切负面情绪和平相处。

本书的核心观点“我们的思维产生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感受产生了我们的情绪”,解决之道听起来有点无为而为,即“非抵抗之路可以有效走出情绪困境”。念念不忘的过去,忧心忡忡的未来,人总在自己万千思绪中画地为牢,唯独不能关注当下。“生活中的担忧和不安仅仅是一种错觉,洞察和冷静的状态才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当你沉浸在当下时刻,你并没有剩余的能量去惴惴不安,去心浮气躁。情绪来了,感受它,体验它,看着它,不去打扰它,任由它踏上快车飞奔而去,保持觉知,保持内心的平静透彻和澄明。

《情绪断舍离》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想更关注自己的情绪健康。人们为了财富可以抛尽韶华,汲汲营营,却对情绪的健康毫不在意,淡然置之。直到行将就木才幡然悔悟,没有健康的情绪,哪里来的幸福?

我曾照着博主的推荐每天写下三件快乐的事情,坚持一月有余然后不了了之。

如今我重新意识到,不记录下来,人的脑海很快会被烦恼的虚妄和画蛇添足的担心占满,只有一点点容量留给仪式感十足的生活时刻或者怦然心动的旅行。其他看似平淡却让你内心充盈的事情,从未被唤醒。

今天就加入routine,

每天记录三件感恩/开心的事情。

每天冥想十分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