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
一天饭间,和孩子们谈起“悟空拜师”的话题。孩子们抢着发言,各有特色,尤其是在拜师的时间段上引发争议、不断讨论,而且搬看原著依据来争夺发言权。有说三年,有说七年,但这都是在灵台方寸山学习七十二变的时间。我本只想告诉他们“学习是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后来段崴说了:“孙悟空一直在拜师学习,跟着唐边取经边拜师”。他能理解到“终身学习”,这是很了不起的,不由得我开始重新看待这个话题。
孙悟空有两次拜师,第一次拜师是猴王出世的时候,去灵台方寸山找菩提祖师;第二次是囚困五行山下,被唐僧救出。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第一次拜师轻描淡写,仅仅用了半回;而第二次拜师学艺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贯穿了第十四回以后的所有内容。此轻彼重,其用意跃然上纸。《西游记》中埋伏了诸多主线,这“拜师”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悟空的两位师傅分工明确,一个传授他知识和本领,可以遨游四海、偷天换日;一个管教他少犯错误、洞彻人生,历经八十一难最终修得正果。显然这就是在抚育一个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长大成人,好似孙悟空最后可以和唐僧一样成为等级最高的“三十五佛”之一。相比之下,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较顺利些,虽然也用了很多时间,但平谈无书;而家长就大费周折了,既要有大爱大慈菩萨心,又要有威严果断的紧箍咒,还得共同经历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情节,处处监护把关,最重要的是意志坚定、不忘目标。这期间有数不清的艰辛和劳累、说不尽的唠叨和嘱咐、受不住的淘气和叛逆,道不完的伤心和喜悦,这不正是天下父母所共有的?
原来生了孩子,我们就成了唐僧了。这条西去的路上再艰难也绝无退路,这泼猴再顽劣也必须带他取回真经;这条路上会有很多荆棘坎坷、甚至生命危险,我们会舍生忘死的共同前行,这条路上也会有很多荣华宝贵和凡尘诱惑,我们要始终铭记、去志坚强。没生孩子前,我们是快乐潇洒的金禅子,但有了孩子就变成任务艰巨、生活坎坷的唐僧;虽然我们曾经也是“金禅子”正果之身,但这条漫长的取经路的意义是把这猴孩子也修成正果,所以一定要耐心的陪他再走一遍。 原来生了孩子就是收了个孙悟空。他时而瘦小、时而可爱、时而聪明、时而顽皮;他总是随手就能犯个错误让你任意惩罚,也能随意展露他的天授才华、重燃你人生的希望。他的未来会有巨大的能量,能翻江倒海,能上天入地,还能大闹天宫,但是我必须有紧箍咒,严格把控他的一举一动、准确的让他把巨大能量用在正确的方向上。直到他自己会把他的能量运用的极为合理时,不再有紧箍咒。 原来,生了孩子就是有人向你拜师,而且把你也送上西天之路。
不管你是否做好准备,猴儿孩子已经拜在膝下;不管你是否能力俱备,送子观音已经点化你远行的路;不管你是否相信佛法无边的神话,此番万水千山就是你每日的征途;不管你是否了断尘缘,一切爱好和恩怨都要抛之脑后,因为你从此是取经的领路人。 孩子拜师了,当好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