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关中古镇里的荷花境

提起夏天,你会想到什么。

西安背靠秦岭,我小时候对夏天印象,大约是秦岭山脚下的农家乐:陈设简单的屋子里窗户和门都大开,山风偶尔吹过一阵,也不显闷热。三叶的吊扇在屋子里吱呀吱呀的转,间或插着一群人打麻将的声音:“三条”“八筒”“胡了!”

打过几轮麻将,我们小孩子吵着口渴,大人们这才想起屋外的山溪里还浸着两只滚圆的西瓜,捞起来对半杀开,露出晶莹粉嫩的果肉。一口凉透的西瓜咬下去,真是透心的舒爽。

后来,周边县城陆续开了古镇,夏天消暑的地方也就变得丰富起来。西安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有历史典故的地方尤其多。平地起了六七个关中风俗的度假小镇,我却觉得风格总是大同小异。

四方四正的老屋子,屋外一定栽着柿子树,村子里一定有戏楼和土地庙,学风正的村里还有文星阁,而改造过的小吃街上,卖的也大都一样,总绕不过酸奶、凉皮、臊子面、锅盔馍这些关中小吃...热闹是热闹,但说到消暑纳凉,就差点意思了。

所以当我第一次发现这片荷塘的时候,恍惚以为自己走错了片场。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关中小镇的背后居然会有这么大一片荷塘,那桥头就像一个穿梭时空的任意门,从桥上走过,就从关中直接走到了江南。

这荷塘不是一畦一畦的田埂,而是完整平滑的一池水。荷叶在池中大片大片的绿意铺展开来,带着水凉,带着花香,让我想起了记忆中浸过溪水的西瓜。一阵风来,把荷叶吹出了褶,像闪电一样传遍了整片荷塘,最后拂在我的脸上。一身的暑气就这么被吹散了。

我作为一个喜欢艳阳暴雨的西北姑娘,见到它,居然也会多了些温软的心绪。想到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会有孩子一头扎进水去采莲抓鱼,自己就恨不得也跳进去让这水浸一浸。

幸好有船,满足了我深入荷花丛的愿望。船是木头做的,支起的棚子也是方正的,看起来有些粗糙,虽然不似南方乌篷船那样精巧,但也有些意趣。

撑船的人穿着藕绿色的制服,站在船头,手里拿一根长长的竹竿,就算做船篙,在水里轻轻一支,我们乘坐的木头船就驶离了码头,在窄窄的河道里不紧不慢地向前飘。

于是我看见了密密的荷叶、净直的荷花、青嫩的莲蓬。手边还有小小的荷叶一片,上面盛着一滴滚圆的水珠,在阳光下反射着明亮的光,一只小小的蓝蜻蜓似乎也被它吸引了,亲了两口,又向着深处的花苞飞远了。

我突然想起了《采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说的不就是眼前的景象么?不知这曲原本是什么样的曲调呢?我猜是温柔而婉转的,和着船篙带起的细细水声,一定般配极了。

回程的时候,我为了拍照换在船尾坐下,却不料发现了新的乐趣。因为河道较窄,水面又起了风,一篙撑下去,船尾免不了会冲进荷叶田中。我随着船尾一并荡进去,看着花叶被我冲开,又重新包裹起来,恍惚间有一种误入荷花境的唐突感。想来李清照当年必定也是有如此心境,才写的出“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词句吧。

诗人就是诗人,我这种没文化的,就只能“哇”一声,用一个感叹词交差了事。

岸上有座桥,名“风雨桥”,我们刚刚划船时,是从它的桥洞里钻过去的,此刻站在桥上却是另一种感觉。看着桥两边通透的回廊和接天的碧荷,突然理解了“风雨”二字的趣味。

此刻是晴天,微风,尚能感觉到河道上吹来的一丝清凉。若是夏日里来一场急雨,避雨的人坐在桥廊下,无事可做,静听疾风骤雨打在荷叶上,必然也是一番趣味。

电影《无问西东》中,同学们因为雨声太大而听不清老师讲课,老师只好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静坐听雨。电影中那四处漏雨的教室,与眼前这座开阔通透的风雨桥重合在一起。顺势而为,体会当下的每一分美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活哲学。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个时节都有每个时节的韵味,夏天就这么来了,当然是要去看荷花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