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勃留洛夫(1799~1852)
1827年,勃留洛夫随建筑师考古队到庞培城旅行。这是一座公园七十九年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时吞没的罗马古城。出土古城遗迹给勃留洛夫深刻的印象,于是产生了《庞培城的末日》这一构思。
勃留洛夫在《庞培城的末日》中,意在通过对“末日”惊心动魄的描绘,揭示人们在灾难和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崇高的道德品质——互相支持和爱护。
《庞培城的末日》从构思到作品完成,前后共六年,最初的构图与完成的作品,有很大的变化。他改画了狭窄的街道和拥挤奔跑的人群,使整个事件在广场上展开,同时扩大了空间的深度,减少奔跑的动作,加强画面上各组人物的的刻画。在色彩上勃留洛夫用鲜红、暗红、黑和灰白来表达雷光闪电和山崩地裂的景象,处理手法很夸张,如人嚎马嘶,震雷轰鸣,大理石雕像从屋顶上往下坠落......画面的气氛十分强烈。
由于描写的是公元一世纪的历史,勃留洛夫在人物的刻画上不得不到古典艺术中去寻找启发。尤其由于作者尊重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他在画中描绘的都是理想化了的人物形象。甚至作者的自画像(在人群中头上顶着颜色盘和绘画工具的那个年轻人)也吸收了古典雕刻人物中的某些元素。
勃留洛夫在表现人的外在美时,也注意揭示人的心灵的美。这是因为勃留洛夫的创作不光建立在臆想的基础上,而是到历史遗址和有关博物馆去进行了实际的研究,因此《庞培城的末日》不仅是古典主义的历史画,也是勃留洛夫传达本人真实情感的作品。
勃留洛夫曾经携带这幅作品游历欧洲,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幅以古典主义形式,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根据的油画,在当时欧洲确实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