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看理念
理念决定方向和行为,正确的教学理念才会有正确的教学行为。低水平的老师只会看教学设计,中等水平会去看教师的组织技能,而专家型的老师会关注教师行为背后所传达的教学理念是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具体怎么看呢?
经过认真研讨与交流,结合我们二小的课堂观察量表,以清艳老师的《风筝飞——认识轴对称图形》来说一说观摩优质课是否以生为本的三个角度: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1)自主学习的程度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程度如何,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
我们可以看到,清艳老师这节课在这些方面做得都非常好,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一开课学生就已经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学会如何做一个飞的稳的漂亮风筝,其背后的数学道理是什么,做什么形状的风筝学生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因为创设的项目背景符合当下学生的生活情境,春天风大适合放风筝,所以做一个飞的稳的风筝,这一个核心任务是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热情),因此学生的学习也是积极主动的,能动度非常高。再看整一节课,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时间度把握得也很好,一节简短的40分钟课,可以看出这个班的课堂文化熏陶很到位:自由、平等、有理有序,教师的组织能力也很强,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培养较好,比如引导学生做轴对称活动之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完之后注重引导学生先整理再交流---收放有序。再看学生的创新度也是非常高的,各式各样的风筝形状层出不穷,但又都紧扣数学本质,包容、创意、多元体现的玲离尽致。
(2)合作学习的效度
感觉在这节课里合作学习体现的不是很明显,有一本书叫做《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句话我个人最近感触很深刻,因为有时候老师的思维或解析还是比较单一,如果有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释、表达,也许会有更多的孩子能够理解现象背后的数学的本质。正所谓学生精彩了,课堂就精彩了。那么这节课哪些问题可以进行合作交流的?①如何做一个飞的稳的漂亮风筝,先在组内说一说;②这些风筝有什么共同点?同桌之间说一说;③如何验证做的风筝是对称的,有哪些方法,前后桌交流一下。
最后练习环节有小组讨论:哪些风筝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不是的,应该如何调整的。可能因为时间原因,感觉处理的还是比较仓促的,比如第一幅图如何调整,没有说清楚;对称轴在不同的方向跟摆放有关,还有的图形是有多条对称轴,比如长方形、等边三角形、圆形等渗透不到位,其实就是多问一句,你知道哪些图形也是有多条对称轴的吗?个别学生的回答能唤起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这不正是学习共同体的表现,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
(3)探究学习的深度
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本节课以如何制作一个飞的稳的风筝为核心问题,驱动整个项目课程,这也是这一节课最大的亮点。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那回顾这节课,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谁有疑问或补充”需要长挂嘴边。
除了上述的观点,我们也有两点建议和一个疑问:
一、练习巩固环节,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尤其是对称轴的判断会有误解,如何化解
建议:板书设计要多元化,比如对称轴的方向要多样--方向和数量,学生的作品与教师的引导
二、把项目课程真正落实下去,让学生真的做一个风筝,而不是买一个风筝,然后带着他们去操场上放一放,感受一下怎么样的风筝飞的又高又稳,除了图形要对称,还有哪些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个疑问:轴对称是图形的一种运动现象,过渡生硬,学生不好理解,如何破解?
建议:可否先让学生欣赏多个轴对称图形的运动现象,再让学生观察与思考,这些图形都在做什么,都在动,运动之后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充分的直观感受之后再来总结提升:轴对称是图形的一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