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棋盘街,如需转载请联系该公众号,谢谢。
1
从窗户看到大伟的车驶出小区,我跳下飘窗,几步走到鞋柜前,拿出一双桃红色棉拖鞋,扔进垃圾袋。
这是婆婆的拖鞋。
在鞋柜里巡视一圈,我又揪出一双运动鞋,鞋子表面看着完好无损,其实底子已经各裂了一条缝,特别容易湿脚。
这双鞋也是婆婆的。
一气儿扔了婆婆两双鞋,我心头稍稍明朗了些,我在沙发上坐下,喝了一口水,开始回忆婆婆来帮我们带孩子的两年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婆婆是个好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个好人有个致命的“缺点”:节俭。
不是说节俭不好,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但是,婆婆的节俭,在我看来,有些太过了。
2
公公走后,婆婆独自养育两个孩子,非常不容易,一分钱掰两半花,一件衣服,缝缝补补,补补缝缝,三年又三年,到现在,她的柜子里,还有几件打了补丁的衣服。
我曾说扔掉,偷偷让大伟扔了两次,可能没经验吧,也可能婆婆太细心,每一次,前脚扔,后脚她又捡回来。
婆婆从不当面说我不对,她会趁吃饭或家人聊天时说着说着把话题扯到节俭上面。
她说,知道你们孝顺,爱给我买新的,但是我穿惯旧的了,旧的暖和,穿着舒服,再说穿里面别人又看不见,不会影响什么的。
怎么不影响?已经影响到我们在小区的声誉了好吗?
带孩子下楼玩,相熟的朋友说:“老人家帮咱们带孩子不容易,咱们经济条件又不差,过年过节给老人买几件新衣服应当应份的,这点小钱不要抠索。”众人附和。
我还纳闷,没头没尾的,这话是说给谁听呢?
后来又有人在我耳边频频提及,我才迟钝地意识到,嗯,应该是说我。
回家拐弯抹角一打探,果然,补丁衣服虽然穿在里面,可保不住天气变化,卷袖子脱外衣,被别人看到了,所以,才有旁敲侧击这出。
天地良心,自婆婆来,虽说我们的关系不及亲母女,可我也是很尊敬很孝顺她的,不说钱,新衣服新鞋按季买,一次至少两身,让她换着穿,我哪知道她背地里又把补丁衣服穿上了呀。
我给大伟诉委屈,大伟去婆婆那边和稀泥,好话说了一河滩,最后不得不搬出“您这样已经影响了小丽在单位、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了,会影响她的职场生涯的”。
有三个同事和我同一个小区,其中一个是我们部门的副经理,平常接触多,她或许是听了别人的闲话,确实提醒过我。
婆婆一听这话,连忙打听,会不会影响单位给我涨工资和升职,大伟点头,婆婆沉吟了一会儿,下决心,“好吧,补丁衣服从今儿我就不穿了,不过不能扔,我收着,以后娃大了我回老家再穿。都是好料子,扔了可惜哩。”
3
婆婆自己节俭,看别人浪费也难受。
她带孩子在院子玩,院子里有几个垃圾筒,别人扔的箱子、酒瓶、花盆什么的,顺手捡回来,花盆洗净种菜种花,箱子分成类,纸的拆了卖钱,塑料的洗干净装孩子的玩具,一个个摞起来,房间整洁了不少。
从酒瓶的处置上能看出婆婆是个心思巧妙的人。
她把酒瓶也分类,啤酒瓶一类的卖钱,白酒瓶一类,特别是那些造型奇特、设计新颖、做工精致的,里里外外清理干净,送到楼上一个收藏者家,对方按品相付费。
我在小区住了六年多,竟然第一次知道还有个酒瓶收藏家,婆婆来了几个月就了解清楚了,可见我不如婆婆多矣。
对她的以上做法,我倒不反对。老人为了我们,离井背乡,诺大年纪,重新适应这陌生地方,委实不易,有点爱好挺好的,让她的精力有个发散的地方,还能多接触人,说说笑笑,日子过得快些。
但我没想到,婆婆的节俭习惯会牵涉到别人,而且,竟然能影响整个小区。
有些家庭经济情况好,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八九成新就往外扔,更有甚者,买回来的东西打开一看,不喜欢,觉得退回去麻烦,也扔,业主们扔的东西里,衣物居多。
婆婆看到这些,每次都会叨叨几句。
和她有同样想法的大有人在,但别人聪明,都是背着事主说,婆婆呢,看不过眼,渐渐演变成当面提点。
她拎起别人刚扔的一双鞋,“这鞋不是好好的么,咋就不要了?”
“哦,是好好的,娃不喜欢了。”
“啧啧啧,这厚实的,质量好呢,肯定不少钱吧?”
“哦,是不少钱,品牌鞋,”来人有心炫耀,指着鞋上的logo告诉婆婆,“阿姨,这是耐克,外国大牌子,一双一千多呢。”
“一千多!”婆婆惊呼,“我的乖乖哦,这么贵的鞋,你就舍得扔,拿回去给娃说说再穿几年么,这么贵的……”
有人看热闹,事主觉得尴尬,连带语气也变得不耐烦,好像婆婆这样,是在说她没钱打肿脸充胖子,“阿姨,这鞋我们是不要了,你要舍不得你拿回去吧,看你家谁能穿。”
这么着,一件件衣服,一双双鞋子,被婆婆蚂蚁搬家似的挪回了家。
4
时日一久,全小区都知道院子里有个爱拾别人东西的老太太。
谁不爱凑热闹呢,谁不爱彰显自己的优越感呢,于是某一天,我下班回来,发现家里有客。
婆婆的脚边堆着两个塑料袋,正满面是笑地感谢对方。
客人走后我才知道,来人也是小区业主,家里有冗余的衣物,“都好好的,扔了可惜”,听说婆婆喜欢收集这些,特意送上门来。
我听完目瞪口呆,我不知道婆婆的名声已经这么大了,业务已经拓展得这么广了。
反观婆婆,还在那儿乐滋滋地摆弄人家送来的东西,孩子凑趣问东问西,她不厌其烦地一一解释,“宝宝也觉得这件好吧,那好,这件就留着,等我们宝宝长大,给宝宝穿。”
还拿出一件上衣在儿子身上比划。
我心里一瞬间复杂无比。
我也要面子的好嘛。
婆婆这样干,无形中不是打我们脸吗?看,那家媳妇看着排场,其实不咋的,肯定对老人不好,要不老人能腆着脸捡破烂……
我脑子里一时闪过一幅幅别人窃窃私语、对着我们一家指指点点的画面。
大伟晚上又和婆婆谈心,苦口婆心地劝了很久,见他进门我马上问“怎么样?”
他苦笑摇头,掀被上床,神情暗淡地说:“我看咱们就随她去吧。我妈说得也对,想那些年,我爸不在了,她就是靠种地、种菜、捡别人地里的麦穗、接受别人的救济过来的。”
大伟两眼望着天花板,一声声长吁短叹,那模样要多惆怅有多惆怅,好吧,我请他去做婆婆的思想工作,没想到他却被婆婆成功洗脑了。
我烦躁地一蒙被子,睡觉!
5
没过多久,我突然发现,有几个平时和孩子玩得很好的小朋友,被大人拦着不让和孩子玩了。
我不明所以,问孩子,孩子低着头,撅着小嘴闷闷不乐地说,他们的奶奶/妈妈不让和自己玩。孩子小,说不出个所以然,我又向旁人打听。
这一打听,又郁闷。
婆婆从收到的别人给的衣物里,挑出自认为好的,背着我给孩子穿,不只如此,她竟然还送给别人。
“哎呀,我没别的意思,我就是看他们家小孩穿得也很普通嘛,有的衣服还不如这些时兴呢。”
“那您就送上门去啊?”
“我是好心,这些衣服,人家送过来时说了,是买回来尺码小了,几乎全新,别人穿过的,我肯定不会那么傻地送呀,我知道你们城里人忌讳多……”
“妈呀,您可千万别再自作主张了吧,您还知道城里人忌讳多呀,您知道您孙子都被您连累了吗?”
我情绪太激动,一时没控制住,惹得婆婆哭了一场。
大伟在我俩中间受夹板气,烦躁地直揪头发。
谁都没有错,可是,事情就是变成这么个拧巴样子。
6
哭过一次后,婆婆明显变了很多。
以前在家里,她脸上总是笑呵呵的,特别喜欢有人和她说话、聊天,但现在,除了和孩子在一起说笑几句,其他时间,她总是默默干活,几乎不主动说话。
我偶尔看见,她站在厨房里,手上拿着抹布,擦着擦着,就双眼看着窗外,看向远处,发一会儿呆,然后长长叹气。
她也不捡东西了。
别人把东西送上门来,她也不要了,笑着找个借口婉言拒绝。
带孩子下楼玩,也不太和别人聊天了,尤其曾拒绝过她、或在我面前说过什么的,那些人,她远远看见就躲开。
大伟粗心,还以为婆婆真变了呢,高兴地到我面前邀功。
我瞟他一眼,觉得养这儿子婆婆真是郁闷,瞧不出老人这是有心病了么,长此以往,会不会得抑郁症?
“不会吧?这么严重?”大伟不信,又问我,“那你说怎么办?”
我向他跟前紧挪几分,“我想了,你上次说的那个对着呢——”
“哪个?我还说过对的话?”
我推他,“就是上次你说妈离乡背井到这来不容易,让妈有个爱好也不错,那个。”
“哦。然后呢?”真是个好奇宝宝。
“我思量了,妈现在这样子,她自己难受咱看着也难受,不如想办法把她的注意力分散一下,她的精神有了寄托,心里就不胡思乱想了。”
“老婆说得对!谨遵老婆懿旨!”
说干就干,我马上在网上下单,给婆婆买了跳广场舞的各种行头,晚上我带孩子,让大伟领婆婆去广场上跳舞散心,不到一小时,大伟一个人回来了。
我问:“咋样?”
他说:“我妈嫌吵,一个人找清静去了。”
周末我去买电,物业小姑娘和我熟,悄悄告诉我,说有人看见我婆婆晚上在外面捡东西,“不会吧,最近没见家里多什么东西呀?”
小姑娘挤眉弄眼,“阿姨肯定是怕你们又说她,都在墙拐角藏着呢。老太太还行,不给我们添麻烦,每次都是第二天一早就消化了,所以,别人也说不出什么。这不,带的咱小区好几个老头老太太跟风而动,给清洁工倒省事情了。”
我仔细看小姑娘脸色,见她并不是挖苦讽刺地样子,心头一动,小声试探,“你、觉得老人捡破烂这行为好不好啊?是不是、有点丢人啊?”
小姑娘没说话,旁边看报纸的主任搭腔了,“这有啥丢人的!老人么,都这样,苦日子过惯了,喜欢未雨绸缪,我妈八十多了,见着纸箱子还想捡呢。”
“那总不该把别人给的不要的东西再送旁人吧?这不是让人觉得瞧不起人家吗?”
主任把报纸收到一边,品了一口茶慢慢说道,“那要看谁想呢,自卑的人会那么想,总怕人瞧不起,越自卑越怕,越怕越自卑,和送东西的人其实没多大关系。”
主任还告诉我,其实婆婆已经找他们建议过好几次了,因为我们不让她捡东西,她又觉得实在可惜,于是多次建议物业,看能不能由组织出面,给那些东西找个妥当去处。
“新闻上不是有么,有些地方还很穷,娃们吃不上穿不上,咱却在这儿扔,看组织出面,能不能联系一下,把这些东西收集整理起来,寄过去。”
“我们已经把方案报到总公司了,正研究呢,真要实施了,你婆婆呀,就是干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7
我有些放心了。转念又想,事是好事,可是该怎么让婆婆的情绪重新恢复从前呢。
回到家,我边忙活边琢磨,嘿,你还别说,真给我琢磨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吃完饭,我在家里翻箱倒柜,清理出一大堆搁着没用,丢又舍不得的“好东西”,婆婆在客厅陪孩子玩,眼睛却不停地朝我这边睃。
我把东西抱到客厅,堆在沙发上,又开始清理孩子的玩具,我不信她不说话。
她开口了。
“你这、都是不要了?要扔?”
我点头,内心窃喜。
婆婆的手在那堆东西上忙碌起来,一件件翻,打开看,嘴里发出一声声惋惜。
我停住手,笑着问她,“妈,要不你给老家打个电话,看这些东西咱老家有没有人需要,如果有人要,找个礼拜天,开车送回去,顺便送您回去透透气!”
我坐到她身边,顺手接过她手上的一个玩具,“还新新的呢,丢了确实可惜,不知道老家有没有哪家小孩要,有个去处,也算物尽其用。”
“当然有人要!”婆婆一把拿过,“我们农村人才不像城里人,想得多——你、同意?”
我笑着点头。
婆婆马上起身,进屋给老家打电话去了。
第二个周末,大伟开车,装了满满一车东西,都是我们抓紧时间收拾出来的,其中包括小区业主送的一些东西,全部收拾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一袋袋一厢厢摆在后备厢和后座上。
全送回老家,交给村委会,由他们安排发放。
过程中有一点让我特别感动,婆婆主动说不能用洗衣机洗这些东西,怕给家里人传染了,所以,全部东西,都是她一件件,手洗的。
洗三遍,洗衣粉一遍,肥皂一遍,消毒液一遍,再太阳暴晒。
楼下的晾衣区如万国旗飘扬,又有人打趣,其中不乏讽刺挖苦者,但这一回,婆婆逢人就笑着回答,回答得理直气壮:“我儿媳妇说了,好东西不浪费,洗干净送回老家去,给乡党用。”
这也是为什么东西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听到我们是要用这些东西去帮助别人,有心者纷纷伸手,量太大,超出我们的接受能力,也怕收多了让人质疑,我们请物业腾出一间小房子,专门放这些东西,有空时再慢慢整理。
有几个老太太说这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主动要求当志愿者。
我也是从他们热火朝天的行动中才慢慢知道:如果有机会,大家都想当个好人!没人不愿意乐于助人的!
大伟和婆婆回老家,我转身就扔了她两双鞋。我要趁婆婆不在,给她买两双新鞋。
她回来肯定又要说:“啧啧啧,可惜可惜,浪费浪费。”可我知道,到最后,她会一边嘟囔一边笑着穿上的。
她在做这么好这么“大”的“事业”,应当应份,受人赞许、鼓励。两双新鞋,就当我支持她的行动表示吧,支持她在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光明大道上,走得更稳、更远,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