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一盘人、事、物的棋

长假期间一直在读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

所谓常识,就是不用的时候都知道,用的时候往往会忽视。

而这本书就是讲管理中的常识。比如:

管理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不谈对错,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管事”不是“管人”。

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的资源。

每一条都是管理的基础,但也极其容易被忽视。我们都知道,做好一件事情,必须知行合一。

通过实践去不断验证和总结方法,此为“行”。而对基础理论和概念的认知升级,此为“知”。

知本身是有层级的,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而这本书作为指导手册,从认知层面去升级管理能力。

下面是这几天的读书笔记。


管理中的人

管理所面对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来评价,只能够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私和贪婪的;从行为学的角度看,人是懒惰的。这个自私、贪婪、懒惰的人,就是管理面对的人。

定义的比较现实,但可以回答大部分管理者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我这样对他,他却这样对我”。

你觉得不合理,无形中就是从道德层面在要求一个人。

当有人真的对你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潜台词是:你这里会耽误他。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管理的核心不在人,而在于事。

人留下来,是因为个体价值可以延续,个体利益可以满足。如果事情本身两者皆无法满足,人当然会走。


管理中的组织

组织管理:回答权利与责任是否匹配的问题。

第一,尊重专业化,专业人做专业事,相信他们的判断。

举个例子。

做产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对设计师的方案提出具体修改建议,似乎在好不好看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有一套准则,都可以发表意见。

结果是非专业人士的品味变成了产品设计的天花板,请再贵的设计师也突破不了。

往大了看,一个公司内外各种能力的天花板可能受限于业务线负责人,甚至是老板。

第二,分权,分权的根本标志是一旦权力做了分配,分配者就不再拥有这个权力,当权力可以调整的时候一定是授权不是分权。很多人喜欢混淆分权与授权的界限。

和第一点相呼应,很多人确实搞不清楚授权和分权的区别,才会导致专业人对专业事没有决策权。

不过真要做到分权而不是授权,很难。需要魄力和充分信任,而这取决于权利接收者的能力和人品,以及行事风格和上级的对味程度。


小结

做了这么多年的管理,MBA也快毕业,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但深知体系不完整,也不扎实。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感觉刚刚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