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4李信、项燕与昌平君---二驴拉磨
八角仍旧写意地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脸色丝毫未变,慢慢地品着一杯碧螺春。过了一会儿,他似乎很随意地问道:“你现在明白项羽是怎么用兵的了?”
小武默然半响,抬头道:“明白了。其实项羽的用兵,特点就是‘经济’二字。”
八角微讶道:“经济?”
小武注视着八角的眼睛,点头道:“正是。项羽打仗的时候、几乎总是兵力少过对方,不省着点用兵不行!但是他总能让自己的部下、超水平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却让对方的庞大阵容、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八角笑了笑,道:“哦,原来如此。”
小武接着阐述自己的领悟:“如果一个组织的阵容过于强大,同时也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浪费!绝大部分的力量,其实是根本用不上的;摆出的大架势只是用来充场面的,却并不决定胜负。决定胜负的关键点,恐怕只在少部分人马的身上。”
“所以项羽擅长利用比较小的成本,却能够营造出强大的形势!因而人尽其用,基本上没有什么浪费。同时在战场上,他也能够一直操持主动,并且抓住要害;这样即使他只有数万军队,却面对着百万敌军、都可能占据上风!”
八角捻须点头,呵呵笑道:“不错,领悟的不错。其实‘敏捷方法论’的出现,也正是因为如此---当高级程序员们觉得‘瀑布方法论’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写了许多从来不用的代码以后,他们便不想再这样华而不实下去了。”
“如果习惯于固有的项目做法,则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往往还落后于市场需求。而在敏捷方法论中的每一个迭代,其产出成果都是用户马上就能够使用的,因而是有意义的,丝毫不浪费。”
小武似乎明白了,但转念一想,又道:“那照你这么说,‘敏捷方法论’非常得好;而‘瀑布方法论’就代表着无法避免浪费,因而是应该被抛弃的?”
八角嘿嘿一笑,道:“我可没这么说。只因天下没有一种方法是绝对好、或者绝对坏的。全看使用者的水平如何,以及客观条件怎样。”
小武眼珠一转,微笑道:“若从‘瀑布方法论’的经典使用者---秦军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曾经用这一方法论打遍全天下、几乎没有敌手。尤其是大规模作战,更能体现他们的优势,比如说白起的长平之战、以及王翦的灭楚之战。“
八角微笑着摇了摇头,道:“你漏了一点---这不是简单的战法问题,其中更重要的一条是: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比其它国家来得富裕。在很多战争之中,秦军的数量都多过对方的数量---首先你得要养得起这么多兵力才行啊!”
小武皱眉思索道:“这倒也是。姑且不说王翦灭楚出动了60万军队,而对手项燕只有40万;就算是长平之战中,赵军有46万,秦军也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尤其在战争的后期,秦昭襄王发动了三个县里所有15岁至60岁的男丁参战,堵断赵军归路---这使得秦军的数量肯定超出赵军不少。”
八角点了点头道:“不错。其实在长平之战中,旁观者也不应该苛责赵王换将,用赵括换了廉颇。因为从根本上看,这就是两种路线之争:赵括打算以攻为主策略、而廉颇打算以守为主策略。”
“在当时而言,廉颇已经率领46万赵军在长平固守了一年多了。秦、赵两军对峙,谁都不敢异动、都在注重防守,那完全就是在拼消耗了!由于赵国在国力上并不如秦国富裕,所以只要没有第三国加入战团,那么最终耐不住性子、不得不先出手进攻的必定是赵国,换不换帅都是一样。”
小武犹豫道:“你这么说不完全对吧?据说秦国当时出动了反间,游说赵王给前方换帅!如果说无论如何结果都一样,那又让赵国换帅作甚?”
八角呵呵笑道:“可是天下并非只有秦赵二国!如果持久战耗垮了赵国,赵国虽承受不起,但秦国也必定国力去掉大半---此时会便宜了谁,一望而知!可能很多国家都盼着秦、赵两国永远耗下去,一起精疲力尽才好呢。”
小武眼睛一亮,点头道:“哦,明白了。我一时忘了,战国可至少有七雄呢!对呀,所以秦国这一方也想速战,不愿意再拖下去。”
八角捻须道:“不错。而且即使秦国已经完胜了长平之战、摧毁了赵国大半有生力量之后---转年,围攻邯郸的秦军就被魏国的信陵君领兵打得大败;同时楚国的春申君也正在领兵前来援救赵国的半路上。所以秦军没有选择,只能败退。”
“此后,终信陵君的一生,秦军再不敢发动东进的大规模战役。看起来秦国又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倒退了不少,可见此时秦国对六国还远没有压倒性的优势。”
小武终于信服,点头道:“确实如此。或许秦国极善于打消耗战,可是消耗战毕竟对于本方的消耗也很大呀!”
八角微笑道:“简单地说,秦军的打法是比较传统的执行法,就如同软件行业里的瀑布法那样---完全是传统的执行法,没什么花巧;只需要按部就班就行、推进很简单。”
“不过简单就是优点---这种推进法尤其适合于大量士兵甚至是将军、都不太有想象力的现实情况---高难度的技巧你学不会,还不如苦练基本功好了,至少战斗力也不差。”
小武想了想,又皱眉道:“至于比较老练、或是主观意愿比较强大的兵将,例如项羽麾下的部队,莫非就比较适合于敏捷法?他们相对更容易体现出灵活和高效,对吗?”
八角眨了眨眼,笑道:“你知道项家军队在卸甲甸整军之时,曾经交换过盔甲,对吗?我给你模拟一下:若先将8000人的盔甲都收上去,按大小排好;再将这些人的身高量一下,按高矮排好;然后将两者一一对应,再重新发下盔甲来给每一个人,以保证盔甲合身---这就是瀑布法的应用。”
“若换成另一种情况,只宣布几条简单的规则:让那8000人自己去排队、保证站队是按照高矮的顺序;同时找相邻的人交换盔甲、保证换来的盔甲更加合身;某些人可能会多次参与交换,直到换到了合身的盔甲为止---这就是敏捷法的应用。是不是难度挺大呀?但也可能比前一个办法快得多!”
小武犹豫了半天,才道:“的确,两种方法似乎各有利弊!那么到底能否兼采两家之长,既精通瀑布法、又精通敏捷法,能够同时使用两大方法论呢?那样岂不是最厉害?”
八角嘿嘿一笑,摇头道:“答案是---不行。这就好比是‘手表定律’所说的那样。”
小武奇怪道:“什么是‘手表定律’?”
八角解释道:“‘手表定律’是指:当一个人拥有一只手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手表时,反而无法确定时间。”
“这是因为每个手表上的时间不同、但都好像是正确的。同样道理,如果在同一种情况下,敏捷法和瀑布法给当事人指出了两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两种相反的最优解,那该怎么办?凉拌?”
小武非常诧异道:“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照理不同的方法论应该殊途同归才对。为何同样有效的道路、却会方向截然相反呢?”
八角呵呵大笑,道:“再给你打个比方吧。好比一个初学者同时向两位师傅拜师学艺,但一个师傅教徒弟‘先发制人’,另一个师傅教徒弟‘后发制人’,这让他如何是好?”
“虽然这两种武功都有击败对手的效果,但是徒弟的造诣还浅,根本无从分辨武功中的精妙之处。这样一来,脑袋里还不乱了?所以还不如只学一种武功的好。”
小武连连点头,恍然道:“我明白了,一般人不可能同时具备玩转两大方法论的能力。同样,我也明白了王翦为什么一定要率领60大军才肯去伐楚,他大概就想坚持秦军的传统打法---毫无侥幸、也毫无花巧地跟楚国硬耗到底了。”
八角点头笑道:“正是如此。而且之前李信已经率领过20万秦军大举伐楚了,不是全军覆没了吗?事实证明其它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小武好奇道:“对了,为什么李信伐楚率领20万秦军、竟然会全军覆没?是他的能力太菜?还是对手项燕的能力太强?”
八角想了想,摇头道:“李信当然不是个弱者。在北方的燕、代战场上,他立下的功劳也很大,乃是秦军中战功累累的后起之秀,还曾取回秦王政的眼中钉---燕太子丹的人头。”
“当然项燕的能力也不差---作为楚国硕果仅存的名将,其两次抗秦大战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其所用的兵力一直都少于秦军---第一次对抗李信的20万大军,其兵力就比李信军还少。第二次对抗王翦的60万倾国大军,项燕也就只用了40万兵力,对峙半年之后、项燕还计划减掉部分兵力。“
小武面色悲哀,道:“这恐怕也并非项燕所愿。但是以楚国的国力,最后要支持40万大军也已非常吃力---所以他耗不过王翦的秦军。“
八角点了点头,道:“不错。所以作为秦楚双方的主将,李信和项燕肯定都会打仗。本来也不可能出现一边倒的结局;然而真正决定大战成败的关键人物却并不是这二位,而是另有其人!”
小武大为惊诧,道:“还有谁?”
八角伸手捻了一下胡须,缓缓地道:“就是末代楚王---昌平君熊启。”
小武仍是大为惊讶,奇道:“末代楚王?我不太了解。他亲自上战场吗?又为什么叫昌平君?这是他当上楚王之前的封号吗?”
八角摇了摇头,缓缓道:“不是的。这个末代楚王---其实跟楚国的关系并不大,却是秦国培养出来的人。而昌平君也是他在秦国的封号!”
“此人自小一直在秦国生活、长大后做了大官,并且位高权重、战功累累,成为了秦国最高军事机构的一员,最后官拜右丞相!”
咔嚓一声,小武的下巴差点掉在了地上,他结结巴巴道:“你是说---一个秦国‘军机处’的右丞相,后来到楚国当了王,而且还是末代楚王?!这怎么可能?”
八角打开杯盖,慢悠悠地啜了一口茶,然后道:“这个事情说来就话长了。知道此中详情的人是少之又少,甚至连历史学家也是如此。”
“话说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这一年里秦国发生了两场大战。在秦国史书《秦记》里,对王贲灭魏之战大书而特书;却对规模更大的李信同项燕之战几乎只字不提。”
小武稍微平静了一些,思索道:“你是说,在这一年里,秦军同时打了一个大胜仗和一个大败仗?但是在秦国史书里,完全删去了那个大败仗的经过?”
八角微笑点头,道:“至于此战秦军为何会败,又是怎么败的,几乎无人知晓。只因事关机密,历来相关的人物与事件都要被掩饰掉,记载的史书上也都删掉了大部分内容。”
“只不过痕迹依然是存在的。尤其是以下两条:首先,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大战前一年),昌平君离开咸阳、去新郑任职;另外,在秦王政二十三年(大战后一年),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地区反抗秦国。这两条都写在了《史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