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堂讲座上,教授对美国的成人动画进行分析,他一再强调“内容较为重口”,担心学生接受不能。我起初以为,他真会给出令人难以承受的东西,可PPT一放出来,我失望了——无非就是一些裸露的性............爱镜头。但身边有些女生,却若似娇羞地把眼睛捂住,还有些男生,木在一旁咯咯咯咯地笑。
在我看来,这幅场景很特别。大家都是成年人,为什么要发笑?为什么要害羞?为什么要通过遮眼睛、埋头的举动,来佐证自己比较“单纯”?
有一位直男朋友,从新西兰旅行回来以后,向我分享他的艳遇经历。他说自己破了一位韩国女孩的处,无套内She。“你知不知道这样很危险?对你对她都危险?”我问。“她是处女,不可能有艾滋、性病的!她又吃过避孕药了,怎么就危险了?”朋友斩钉截铁,还反问我:“不是只有同性恋才会感染吗?”
从这些细节中,我分明察觉到:长期受到HIV警告、被动或主动接受了性安全教育的同性恋,反而比异性恋有着敏锐的警觉,和更充足的知识储备。如果继续按照陈旧的艾滋宣传策略走下去,我想最终受害的,恐怕不只是同性恋,还有异性恋。
- 01 -
同性恋是艾滋高危人群的说法,
是如何流传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首例艾滋感染者在美国发现后不治身亡,据媒体报道称,这位感染者是一名男同。自此以后,“艾滋是同性恋之殇”的说法,传遍全美。当时美国新闻的议程设置,及公众舆论,都一口咬定:“只有同性恋才得艾滋,因为他们....................乱。结了婚的或普通的直人,是不会感染的。”
这一说法很快就被打脸。随着对艾滋的深入研究,医务工作者在异性恋群体中也发现了艾滋感染病例。那这就尴尬了。但出于对自身性权利的保护,媒体和大众,仍旧倾向于把黑锅丢给同性恋去背——毕竟在那个歧视成风的岁月,同性恋跟黑鬼差不多。
当HIV病毒逐渐在全世界被发现时,中国社会还不太相信。政府认为,同性恋和艾滋,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直到前几年,随着艾滋病疫情在中国的沃土上不断蔓延,我们才开始像最初的美国那样,对艾滋进行大面积地报道和宣传。当然,也效仿了最初的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同性恋才是艾滋高危人群。
- 02 -
异性恋中感染HIV的,比同性恋多得多
不管异性恋如何声称,玩儿陌陌是为了寻找灵魂伴侣,玩儿支付宝的援交功能是为了资助贫困女大学生,都无法掩盖,异性恋中感染HIV的人数远高于同性恋之事实。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尊友主任,前不久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道:“今年前9个月,全国对1.2亿人次进行了HIV检测,新诊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9.6万人,94.2%是经性途径传播,异性性接触感染人数最多,占比66.7%,男男同性性接触感染者占比27.5%。”
我不知道是媒体从业者不习惯查数据,还是故意要博取公众眼球,在世界艾滋病日的今天,我读到了大量的、标题中赫然写着“男同艾滋”的专题报道。这样的新闻,不仅是在向公众撒谎、当众羞辱鞭笞少数群体,更是在害普通老百姓——你们异性恋都快活地去约吧,点名到此为止,没你们啥事儿了。
- 03 -
艾滋宣传教育,别再纠结性别、性向
HIV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不是任何群体的“专享”。我们当下的艾滋宣传教育方法,大多是恐吓式的,要么给你看几张黑人骨瘦嶙峋的图片,要么给感染者戴上“不道德、不检点、不知羞耻”的高帽子。
这对任何人都没好处。在公众对艾滋、同性恋本身就没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这很容易给同性恋贴上一个“有问题”的标签,进而造成更深的偏见、歧视与污名。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同性恋还敢出柜么?兴许只能躲起来,在地底下发生情爱互动,最后又将疾病带入“正常的”婚姻和家庭。
对异性恋来讲,看似没有损失,实际上是看不到损失。当面临一个危险时,有人不断告诉你“放松警惕,你不会有事的”,这到底是在帮你还是害你啊?指不定话音未落就撞车了呢!
不论你是男性、女性,还是同性恋、异性恋,都要有自我保护意识,都要明白一个理儿:
人,总是在你没化妆时遇见;
雨,总是在你没带伞时下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