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过好我的每一天,
享受你所赐每一刻!
这是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的一首祈祷文。
在文颖老师的荔枝微课中老师引用了这位哲人的诗,从这首诗中,看到了接纳力的呈现。我们总是幻想完美,幻想自己能做到完美,心中自然就会生发出对于做不到完美的恐惧。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我们想把一切最好的都给孩子,包括一个完美的妈妈。
当你想要做一个好妈妈时,我们害怕孩子哭,孩子哭了,好像就代表我们不够好。我们害怕孩子的情绪,害怕孩子生气。我们想要一个好孩子来匹配好妈妈。这个企图心驱使我们对于自己和孩子都有了那么多的苛责和评判。我们只能因此有了恐惧,怕自己做不了一个好妈妈,而又很用力的去做一个好妈妈可以做的事儿,作为合作的另一方,必然会要求孩子做一个好孩子来证明你是个好妈妈。或许很多时候还很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为了孩子好,这样才能博得自己的心安。由恐惧生发出来的,肯定不是爱,而我们以为我们很爱。
浩途说每个人是自己的育儿专家,真的是家家都不同。这个章节讲的是比拼谁对孩子的破坏少。区分什么是破坏,什么不是破坏,需要增长智慧,如这首诗所说,需不需要干预,何时干预都需要智慧。
看到文颖书中讲小龙儿成绩的事情,孩子在学习功课这件事情上, 体验成绩好和成绩差一样好呀。是呀,凭什么成绩好,孩子才是好的,成绩不好,孩子就不好了呢。我家娃比较小,我也一直反思我对于哭的态度,也发现自己对于哭的态度有了极大的改变,凭什么哭就是不好的,笑就是好的呢。没有孩子会一直哭一直哭,真的哭了一整天的,也没有孩子会一直笑,一直笑,真了笑了一整天。如果真的笑一整天你也会吓死了,这是不是个怪胎呀。 害怕孩子哭的背后,就是有一种恐惧在,孩子哭了,代表我不好。克服了这一层恐惧之后,有脑补了,2个极端之后,我心安定了。孩子哭一哭真的没什么,孩子哭了,是当下有那个情绪需求,和我是不是个好妈妈没有半毛钱关系。
前天晚上,睡觉前,菜包说我很想哭,但是我哭不出来,我说怎样都可以,第二天早上醒来的第一句话还是这个,我还是抱了抱她。后来因为一个什么事儿大哭了起来,爸爸进来,我赶紧使眼色,不要进来,刚好是个机会哭出来。我抱着她听着她的哭声,对她笑,不一会儿,她自己咯咯咯笑出来了。
前段看了一本绘本也很受感动。关于死亡,主人公是个小姑娘,代表死亡,I am death, just as life is life. I am death. 我是死,正如生命就是生命,我是死亡。书的最后一句说。爱能够转化恐惧和伤心,哪怕遇到我死亡。
生与死也一样好。
我心安定,无恐惧,才是合作的基础。任何关系中,我们都是合作中的一方,立住了自己才会有合作。在各种关系中看到自己在这个合作中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分。
不断的叩问,我是妈妈,妈妈的本分是什么,不背负孩子的情绪,没有恐惧,才有力量立得住。如书中的家校合作,也要立住我是家长,做好家长的本分,支持到学校的工作。
功夫在画外,习得我心安定,需要不断的践行划界限立规则,去理解划界限和立规则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