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桃花庵歌

夜读:桃花庵歌

近来天高气爽,秋意深浓。随处可见霜染的枫叶,红得像火,灿黄如金。忽然就想起春天,想起红红火火的桃花,想起时光荏苒,春与秋其代序,想起世态炎凉与造化弄人,想起姹紫嫣红的喧嚣与繁华落尽的荒凉,想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文学家唐寅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桃花庵歌》。

夜读:桃花庵歌

此刻已是夜深人静,重温这首《桃花庵歌》,让我想起少年时代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三笑》,还有后来周星驰和巩俐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有一种恍若隔世、穿越时空之感。夜读唐伯虎的桃花诗,诗人以桃花仙人自喻,用“老死花酒间”与“鞠躬车马前”分别代指风流潇洒、自由自在与卑躬屈膝、汲汲营营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又以富贵利达与贫贱自处的各有所失,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自己平凡真实、略带庸俗消极的思想,又有冷嘲热讽、愤世嫉俗之意气。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却蕴涵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认同感。夜读此诗,让人醍醐灌顶,悲欣交集,回味无穷。

弘治十八年乙丑,三月,桃花坞小圃桃花盛开,作《桃花庵歌》。唐寅写此诗的时候,距离唐寅科场遭诬仅六年。唐寅曾中过解元,后来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功名被革,饱尝人情冷暖,长期的生活磨砺,让他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认为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换取的功名富贵不能长久,遂绝意仕进,卖画度日,过着以花为朋、以酒为友的闲适生活。此诗表达诗人归隐林泉、淡泊功名、不愿与世俗交接追求闲适的生活态度。桃花因与逃同音而具隐者之意,更体现出追求自由、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可贵精神。

明•唐寅《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前四句叙事,说自己是隐居于苏州桃花坞地区桃花庵中的桃花仙人,种桃树、卖桃花沽酒是其生活的写照,这四句通过顶真的手法,有意突出桃花意象,借桃花隐喻隐士,鲜明地刻画了一位优游林下、洒脱风流、热爱人生、快活似神仙的隐者形象。

次四句描述诗人与花为邻、以酒为友的生活,无论酒醒酒醉,始终不离开桃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时光流转、花开花落而初衷不改,这种对花与酒的执著,正是诗人对生命极度珍视的表现。

再次四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不愿低三下四追随富贵之门、宁愿老死花间。尽管富贵利达者有车尘马足的乐趣,贫者自处可与酒盏和花枝结缘。通过对比,写出了贫者与富者两种不同的人生乐趣。

接下去四句议论,通过比较富贵和贫穷优缺点,深刻地揭示贫与富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富贵和贫穷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实际上富者车马劳顿,不如贫者悠闲自得,如果以车马劳顿的富贵来换取贫者的闲适自在,作者认为是不可取的,这种蔑视功名富贵的价值观在人人追求富贵的年代无异于石破天惊,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超脱豁达的人生境界,是对人生的睿智选择,与富贵相连的必然是劳顿,钱可以买来享受却买不来闲适、诗意的人生,尽管贫穷却不失人生的乐趣、精神上的富足,这正是古代失意文人的人生写照。

通观全诗,共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汉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场景,一幅是明朝唐寅自己的生活场景。前者只用了“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碌碌”等十几个字,就把汉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场景传神地勾勒了出来。

后者则描写得比较详细,诸如“种桃树”“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酒盏花枝隐士缘”等皆是此列。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意象生动鲜明,耐人寻味。

这首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是唐寅诗中之上乘者。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论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