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粤剧演员李海泉和妻子,为了给抗日筹款,跟着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旅途中生下一个孩子,中文名叫振藩,英文名叫Bruce,李振藩是李小龙的原名。
李小龙在美国出生,在香港长大,从小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他在喇沙书院上过学,这是香港最好的中学之一,留级之后他又被开除,转到圣方济书院读书。
1954年的那场比武,也激发了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兴趣,他决定开始正式学习功夫。15岁时,他拜叶问为师,开始学习咏春拳,这种拳术体系强调近距离作战,有低踢、短拳快打等技术。李小龙很喜欢咏春拳,也愿意下功夫,他进步很快,能代表咏春出战,参加各种比武。这些比武让他意识到了,“成功不是白给的,需要付出训练,去真正对打”,他每天都会练习武术,然后进行反思,这是他自我训练的方式。但父亲知道他比武后很生气,斥责他把时间浪费到打架上,他却对父亲说:“我学习不行,但我打架行,我会因此而出人头地的。”
作者马修在书中说,不同的文化中,习练武术有三种基本用途:第一,搏斗或街头实战;第二,体育竞技,包括拳击和综合格斗;第三,娱乐,像舞台对打、职业摔跤、功夫电影。而东方武术增加了第四条用途:精神修炼。功夫被认为是一种动态冥想的方式,它最深层的目的是引导习练者通过训练得到启示。
青春期的李小龙,还没有从武术习练中得到什么思想上的启示,他热衷于跟人比武切磋,还会在街上挑衅打架。18岁时,李小龙欺负了一个家里有权势的孩子,警察找来他的家人,要求停止打斗,否则就立刻逮捕。为了让李小龙有一个全新的开始,顺便也能吃点儿苦头,父母把他送去了美国。
作者采访了亲历者,尽量复原了当年的打斗经过,以下这几点是确凿无疑的:第一,李小龙当时拒绝了“不能打脸,不能踢裆”的比武规则,黄泽民回忆说,李小龙是真的想打死我。第二,李小龙当时穿白背心牛仔裤,黄泽民穿的是长袖功夫装,他偷偷戴上了一副镶嵌有金属钉的护腕。在李小龙追击过程中,黄泽民打中了李小龙的脖子,让李小龙流血了。三,李小龙最后把黄泽民压在身下,黄泽民的同伴涌上来把两人拉开了,这是他们事先商量好的策略,一旦局面不利,同伴就迅速介入。当时,这次比武只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一次冲突,但事后却有很多渲染。在李小龙遗产管理公司授权的三部电影中,黄泽民都被刻画成了反面人物。
1965年2月,李小龙得到一份电视剧合同,但一直没有拍摄,制片人就启动了一个新项目叫《青蜂侠》,男主角白天是一个报业大亨,夜晚变成打击犯罪的蒙面大侠,这位大侠有个日本助手名叫加藤,李小龙接受了这个角色。
李小龙继续在好莱坞拍戏,当配角,当武术指导。他的几位朋友依然相信他的潜力,为他写剧本,跟制片公司谈项目,李小龙想做明星的梦想看起来还没什么希望。但1970年真的时来运转,三月的某个深夜,李小龙接到一个电话,香港一家电台要采访他。李小龙几年前拍摄的《青蜂侠》正在香港播出,他在香港火了。
作者在书里尽量还原了李小龙演示功夫的场面,比如,李小龙和好莱坞演员詹姆斯•柯本见面时,曾一拳将他打飞,柯本立刻决定跟着李小龙练拳。
李小龙是电影明星,也是武术家。1967年,李小龙将自己练的武术命名为“截拳道”,这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武术、空手道和击剑动作的格斗技术。李小龙后来还出版了《截拳道之道》,是美国卖得最好的一本武术书籍。
也许只有综合格斗和自由搏击的运动员或者其他练过武的人,才能谈论李小龙的格斗能力。但李小龙主演的电影,尤其是嘉禾影业出品的三部电影,将武打与民族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我们愿意相信,李小龙真的能打。
《唐山大兄》上映前后,美国人宣布将二战后掌控的钓鱼岛交给日本,美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声明钓鱼岛遇到袭击时将支援日本。这使得香港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李小龙下一部电影《精武门》正好是痛打日本人的。1972年3月,《精武门》上映,第一个月的票房收入高达430万港币。在这部电影中,李小龙的双节棍和打斗时发出的尖叫成了他的标志。他在电影中有一句台词,“中国人不是病夫”,观众看到这里都会起立欢呼。《精武门》后来成为香港武打片反复拍摄的大IP,成龙、梁小龙、甄子丹都拍过“精武门”的电影或者剧集。
李小龙凭借三部片子接连创下香港票房纪录后,成功重返好莱坞担纲主演《龙争虎斗》,此时的李小龙正当春风得意如日中天,可1973年7月20日,他突然去世了。
香港政府对李小龙之死进行了法律调查,各种医学权威也被请来验尸,死因被确定为脑水肿,但什么原因引起了脑水肿?是止疼药过敏还是大麻中毒?时至今日,李小龙的死因依然众说纷纭。验尸官和病理学家认为,李小龙对止痛药中的阿司匹林过敏,过敏反应引发了致命的脑水肿,两位香港医生则认为他的死亡与大麻有关。
本书作者马修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李小龙死于中暑。1973年的5月10日,李小龙在闷热的房间工作时晕倒,他表现出了中暑的常见症状,恶心、呕吐、步履蹒跚。这次晕倒前,李小龙睡眠严重不足,体重下降,还做了腋下汗腺切除手术,增加了他患病的风险。李小龙第一次中暑后曾被抢救回来,但一个人中暑一次,下次中暑风险就会更高。马修说,与阿司匹林过敏相比,中暑更有可能危害年轻运动员的生命。在体育活动猝死的常见原因中,中暑排名第三,夏天时会排到第一。在美国,平均每年有三名学校橄榄球运动员因中暑而死。
李小龙是最早赤裸上身出现在银幕上的动作英雄之一。有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叫《瞧,这个人:痛苦中的男性身体,作为救赎形象》,其中讲到肌肉型动作明星的身体必须被展示出来。肌肉发达的男性身体象征着男性的力量,尤其是在表演需要展现力量、技巧和速度的动作时。这个身体的美丽和优雅,以及它的效率和力量,使男性力量具有吸引力。痛苦中的男性身体,也能展示主角承受和战胜苦难的能力。
如果李小龙还活着,他应该八十多岁了。可惜他32岁就死了,他留给我们的是永远年轻的形象,在电影中肌肉发达,身型美丽。
回顾一下李小龙的生平。李小龙身兼武术家和电影明星双重身份。作为武术家,他好斗,性格冲动,做事张扬。他跟叶问学过咏春,后来开创了截拳道,被综合格斗运动员尊称为“综合格斗之父”。
李小龙在好莱坞闯荡,但真正塑造其明星地位的,是他在香港拍摄电影。他生前的目标是成为最赚钱的动作片明星,去世后,他实现了这个目标。1973年他主演的电影《龙争虎斗》上映,全球票房收入高达9000万美元。接下来的45年里,这部电影的总收入预计达到了3.5亿美元。
《李小龙:神话和真实》这本书,想呈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李小龙。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李小龙也有不愿意让人知道的秘密,比如,吸食大麻,有婚外情等。本书的译者起初担心这些内容会有损李小龙的声誉,但他后来发现,从整个时间轴来看,这些事件并不会影响李小龙的伟大,就像译者在书里所说的,“他明确地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事,他在武术和电影两个领域先知、先觉、先行,以无所畏惧的心,摆脱传统的桎梏,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情,为后人开了先河,甚至成了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