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写作中感觉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清晰明了,可是读者却不买账,根本看不明白,觉得你的表达非常的抽象。这就是“作者表达”和“读者理解”之间的存在的鸿沟。那如何让我们的表达不那么抽象,更好得被人理解呢?
在今天的文章中,山口拓朗就为我们解释了抽象这一概念,并为解决文章抽象这一问题提供了建议。
文章开篇作者就为我们解答了,文章抽象含糊不清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抽象而含糊不清的。如何解决语言含糊不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试着将语言进行具体化。
我们以“青春”这个词语举例。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种青春。对于80年代来说,青春是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对于90年代来说,青春是周杰伦的《七里香》,而相对于00年代来说青春就是tfboys的《青春修炼手册》。
你瞧如果你想表达青春,那么可能和读者心目中的青春并不是完全一回事情。我们只有将“青春”这个词语进一步的具体化,物像化才能把自己所理解的青春传达给读者,
因此做到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语言具体化,如果不能具体化就无法无法消除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差异。
那我们该如何摒弃以作者为中心的意识,将抽象的词语具体化呢?作者在文章中举例
抽象语句:这个小孩学习很好。
具体语句:这个小孩学习很好,连续三年在全国模考中排名前10。
看了这两句话,当然觉得第二句更容易理解吧!因为第二句中就连续三年在全国模拟考中排名前10,就非常的具体说明了这个小孩学习很好的程度。具体地界定了这位“学霸”的聪明的程度,让大家读起来就没有自行脑补和自由发挥的余地了。
除此之外具体化的语言在工作中运用也非常的多。例如作者又举了以下例子
抽象语句:要重振业绩,还需要一点时间。
具体语句:要重振业绩,至少还需要半年时间。
抽象语句:希望能早一点收到您的邮件。
具体语句:希望能在下周的星期四中午前收到您的稿件。
由此可见,具体的语句要比抽象的语句更能让人明白。用开篇的话来说就是——总之一定要具体化。
那如何避免抽象又含糊不清的表达,让我们的语言具体化呢?
基本路径就是替换抽象词语,或者将抽象词语加以补充说明。
如何操作作者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要点一:说明/替换时要重视具体数字和专用名词
例如,有句子我很久没有见过中村了。对于句子中的很久进行替换。我大概有五年多没有见过中村了。通过替换我们就知道了“很久”的期限,大概是五年之久。
要点二:说明/替换词语要避免使用原词
例如,海可以替换为占地球表面70%的凹陷地带中填满的盐水。水田可以替换为用来种稻子事物、有水的室外栽培场地。
这里有同学可能会问,这些说明的句子很像百度百科的词条。我们在避免使用原词补充说明时,最好要自己理解和解释,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这样可以逐渐增强了自己的说明能力。
要点三:说明/替换词语利用一些手法
例如,河水可以替换为从高山淌过大地。这里“淌过大地”就为大家补种了视觉性的画面。我们还可以按先后顺序来说,吃可以替换为把事物放进嘴里、咀嚼之后从喉咙咽下胃里的行为。
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结束了,最后进行今天的复盘,要想让你文章通俗易懂,补充说明或者替换抽象的词语非常重要。再使词语具体化时候,说明时要注重说明的简明性,避免使用原词,给出具体限定范围注重数字和专有名词的使用除此以外还可以用上一定的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