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奇葩说,喜欢看奇葩辩手的唇枪舌战,更喜欢导师们充满人生智慧的总结发言,如果说我喜欢的原因,大致可以总结为:
“每次都能从辩题中引发思考,这是一个把固有思维打破重组的过程,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也不要坚信自己的立场有多么的坚定,当你的有限认知被灌入新鲜血液时,你的改变不需要三天,或许只需要三分钟,或者只是一个人的一句话戳中了你的某个点。
不必人云亦云,大众的观点或许也来自于盲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去做,永远比原地思考来的有意义。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做不得。
要训练自己去理解对方想法的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沟通传达信息“
说起辩论,总能让我心底燃起一种热情,最初接触辩论是早在上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网络没有现在这般发达,信息的来源渠道非常有限,想要寻找到支撑自己论点的素材只能查书,遇到了准备时间不那么充分的比赛,考验的就是知识的储备了,或者跟小伙伴一起,扮演双方辩手,打开思路,互相提供论据,那真是最初的头脑风暴……想来我为什么一直都喜欢那种氛围,一直延伸到工作的状态里,也是辩论留给我的印记。
辩论比的从来不仅仅是口舌,更是知识的储备和大脑的反应速度。我那时候最喜欢的位置时二辩,一辩抛出我方观点,对方一辩简单反驳并阐述自方观点,二辩,没有陈述,上来就是要指出对方一辩的漏洞并加以反驳同时进一步明确我方立场……
最喜欢的环节是自由辩论和奇袭,每当第二轮即将开始,我都会克制不住的摩拳擦掌,那种毫不怯懦只有兴奋的感觉…………现在想起还是记忆犹新!
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辩论都是我最钟爱的比赛,拿了很多个最佳辩手,赢了很多场,交了很多朋友,也训练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可以说,辩论让我受益匪浅。
可是后来,我却放弃了。
原因,是我发现,虽然辩论给了我很多训练和能力的提升,但是,也让我有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要知道,辩论的时候,你是没办法选择命题的,正反方的确定都是靠抽签,也就是说,自己阐述的观点不一定是自己认为对的观点,而是可以支撑辩题成立,能赢得更多人认可,能打赢比赛的观点。
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当别人说什么,第一反应是找到不成立的地方,然后反驳他。
这个习惯真的非常不好,但就像是大脑培养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好难控制的!更可怕的是,我发现,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影响了我很久,却不自知。
爸妈说我听不进去话,没等人家说完就开始顶嘴。
有一次跟老爸吵架,吵得非常凶,陷入到那种状态的时候,根本考虑不到孝顺或者父亲已经年迈,他的思维和反应肯定不如当年,而我却一直再说,一直再说……直到爸爸气的哑口无言又怒气冲冲的对我喊:老子养你这么大不是为了听你教育我的!
就在我还想说些什么的时候,爸爸很无力的又说了一句:我说不过你,你长大了,随你吧。
一瞬间,就那么一瞬间,感性突然回归到身体里,似恍然大悟一般,我的心痛极了
我在做什么啊!我需要在我的爸爸妈妈面前炫耀他们培养的能力么!我需要证明给他们看我有多强么!把爸爸气成这样算什么本事!我在伤害他们!
突然就哭了,哭着跟爸爸说,我错了,爸,对不起。
爸爸只是淡淡地说:不需要。
那段记忆,已经不十分深刻了,可能是因为太痛苦而选择性忘记吧……但是那段时间的悔恨和内疚,从来没有忘记过,直到现在,我还是为曾经的自己做过那样的事情,而自责不已。爸爸妈妈早就原谅我,但是我原谅不了自己,我永远没有机会收回我说的那些话,永远没有办法弥补曾经带给他们的伤害。无论之后的我做什么,我都觉得做的还不够……
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勉强修补了与爸爸之间的关系,无论何种刻骨,时间很有力量,我们早就和好如初了,爸妈也没有再提过那段时间的我,对我,对他们的女儿,爸妈从未有过真正的责怪或是不原谅,他们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了包容,因为爱。
就是在那段时间,我决定:再也不打辩论了。
无论我多么享受那个过程和成功的喜悦,无论赢得的掌声能多大限度满足我的虚荣心,无论它训练的出我多大的能力。
我都选择放弃。
讲话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言语之间,分秒之中,就会产生温情与冷酷。如果生活中的我,输了家人,输了朋友,输了自己,那赛场上赢得再多,对我来说,都毫无意义。
想来,那时候也是心智不成熟的年纪,没有分寸,把握不好比赛与生活的界限,才会在混沌中迷失那么远。
从那以后,我没有参加过一场比赛,任由老师怎么说,哪怕是给其他辩手提供思路和指导,我也都拒绝了,我知道我陷的多深,那种习惯很难改掉,我一直在克服,直到前几年,还会不自觉的有所体现。
好在现在,慢慢的改掉了。
越来越明白一件事,说得多不重要,信息的有效传达才是沟通的最终目的。
与别人沟通,首先要清楚,对方是希望了解你的想法,还是,只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你听。
我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带给身边的人一些温暖和力量,而那些会让人变得刻薄的事情,即便带着光环,还是不要罢了。
当然,希望奇葩说的辩手们,分得清比赛和生活,他们做的会比我好。
“希望我这里的那束阳光,也会去你那里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