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赵振宁到一家自行车零件厂上班。这是一家小型的国有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在厂子里可谓凤毛麟角,属于稀缺的人才。新来的厂党委黄书记求贤若渴,爱才好士,把小赵安排到了厂办公室,担任主任秘书一职。
振宁兴高采烈地去自行车零件厂报到了,作为从农村大山深处出来的一位大学生,他倍加珍惜这次机会。临行,满脸核桃皮的父亲叮嘱他说,孩呀,到了新单位可得好好干呀!要遵守厂纪厂规,多动脑,多跑腿,年轻人不要怕吃亏。还有就是交友一定要慎重,要多与那些有上进心的朋友交往,不要去交一些酒肉朋友。常言道: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麻雀学飞禽。为父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一点,你心性实诚,耳根子软,千万不要受人蛊惑;要老老实实办事,清清白白做人呐。
振宁感到父亲的确有些多虑了,他早已习惯了父亲的絮絮叨叨,从小到大,他一直在父亲关切而慈爱的目光下成长。离开村子,到镇上读高中时是这样;离开镇上,到省城读大学时,也是这样;而今,自己出了社会,第一次参加工作,还是这样。无论他走到哪里,他就像是一只漂泊的风筝,而父亲就是风筝那头攥线的人。他对于父亲的唠叨不以为意,毕竟他已不是孩子,他已经长大了。
振宁很快适应了新的角色,大学时代在校学生会的历练使他更加成熟,年轻人富有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以及青春的激情,让他对工作充满了干劲。主任对这位新来的大学生不禁刮目相看,有心对他好好栽培。
厂里原来办有一份简报,是一张内部小报,有时也抄送兄弟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原来的编辑老梁年事已高,办报热情低靡,随着他的退休离任,简报一直处于半停刊状态。随着办公室里赵振宁这位新秘书的到来,在主任的倡议和力荐下,振宁挑起了简报主编的担子。
振宁在学生时代便是个文学青年,写过大量的散文和诗歌,文学功底不错,担任眼下的这份工作,他如鱼得水。他以佚名的方式在简报上发表文章,热情讴歌欣欣向荣的自行车制造业,鼓舞干群干劲。
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期简报上都有书记、厂长或其他一些领导谈企业发展的专题文章,主要领导的文章,振宁每篇都认真修改润色。有时应领导要求,他索性越俎代庖,亲自操刀。赵振宁下到车间,来到工人中间,鼓励他们向简报投稿。很快,一些有文字爱好的年轻工人聚集到了振宁身边。一篇篇散发着汗水和油污气息的优秀文章应运而生。这是来自生产一线基层的声音,因而十分接地气。一时之间,简报办得有声有色,广受好评。
振宁就是在这时候与侯向南结识的。
侯向南高中毕业,在厂安保科里担任内勤科员。这年轻人写得一笔好字,会写一些打油诗。振宁与他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是投缘。与振宁相比,侯向南年长两岁,早参加工作几年,为人圆滑,老于世故。这些正是振宁身上所缺乏的, 也正是侯向南吸引他的地方。
主任对振宁越来越信任了。在主任看来,小伙子工作能力不错,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上司交给他的任务,的确是个可造之材。现在,主任又将办公室招待和客餐管理一类的事务交给振宁,这位办公室新来的秘书手头渐渐有了一些权力。
一天,同在外面吃饭的振宁向侯向南道出了自己心头的疑惑:
“向南兄,上个月我到财务报账,说来不怕你笑话,我竟然自己倒贴了好几十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