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正指凌晨,周遭是无声的寂静,落针可闻。翻涌的思绪又回到国庆期间的写作培训,每每总在自我追问,我学到了些什么?写作有提高了吗?
毅然决然地决定参与其中,与毫不犹豫地付款是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表达——我想提高自己的写作!已是迫不及待!
无需长途跋涉,无需舟车劳顿,用最捷径最舒适的学习方式开启了假期的充电模式。当然没有亲临现场,感受诸位大家的风采,以及小组间学习的紧张与热烈,稍有些遗憾,但学习的便捷和聆听的震撼足以慰藉当时我焦灼难耐的躁动的心。
眼前结束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一晃眼的功夫第二期的培训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落下帷幕,短暂的相逢与学习,借助着先进的科技,永久地保存在回放的记录里,可以反复回播与揣摩。
第三期的预告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期盼,并期望着下次写作培训到来时,自己一年后的模样和提升。闲话少叙,言归正传,若想写作得以提升和现状的改变,还得从这次培训说起,自己究竟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准备如何改进和写作?
1 写,写,写,写
毋庸置疑的四字箴言,来自于钟洁老师的倾囊相授。用钟老师的话说“想法不落地等于空想”,那么最接地气的做法便是动笔写,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出当时的场景和事件,写出自己的情绪和反思,总之,写下来,写出来,留下明证,钟老师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短短几天在她的简书里已留下两万多字的记录,而我用一年的时间也仅仅写出了二十万字而已,换算下来,我几天才写不到上千字。两相比较,便深解她话中的真意。
若以钟老师这样的速度,写出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不在话下,同时令我好奇的是,她的时间何来,为什么在她的眼里竟有如此多的事件可写?等我一一拜读钟老师的文章后,再一次与张文质老师的写作培训课的内容相结合,我似乎看到了实质,那是源于对写作的热爱,发自生命内里的需要和追求。
正如张老师所言,写作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需求,那是一种生命自我的象征。在灵魂的深处,写作是一个精神体的自我挖掘,自我锻造,自我独立与自由。
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恰当,但是从人生意义的层面上来解读写作,足以给我振聋发聩的震撼!我没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也仅仅把写作当成是“敲门砖”(语出张文质老师)。现在评定职称似乎少有提及必须有文章的发表,更多的是一种教师能力的证明,或者是不够纯粹的一种自我炫耀。能写一手好文章,那真的是炫耀的资本,也可能引发额外的其他经济效应。
我将写作功利化,利益化,可想而知,怎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虽然会时不时地记录下一天的见闻或者感受,但是都未必发自一种生命的渴求,没有认识到写作的人生意义,更达不到“生命的自觉”。
我从未深思过活着的意义,但在培训中,张老师多次提及并与写作紧紧相连,这不得不引发我的思索。写作是什么?“写作是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意义”。
从儿时至今,我已走过四十个春秋,过往的林林总总随着时间的洪流,早已一去不复返,闪现其中的点点滴滴也随着时间的远去而消失殆尽。回过头望,除了人生中几件刻骨铭心的大事,其他的记忆早已无影无踪随风散去,突然觉得自己这几十年似乎都是空洞洞的一片,少有记录,更没有痕迹。该是遗憾居多,悔恨也貌似毫无用处。
什么慷慨激昂的大道理都比不得活生生的话语:“写,写,写,写……少聊天,少刷屏,少辩论,少围观,把时间留给自己好好写作!”是的,每一日,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留给其他的繁琐太多,一说起来时间不够,事情太多,功夫太少,如何去写?说到底,对于写作积极性有,实操性少,缺乏一种自觉和自愿,仅为功利而写,没有把写作当成是生命的一种成长,自然动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衰退,最终成为一句口号,或是多年后的遗恨。
写,写,写,“为生命的生长而写”,“为自己而写作”,用写作来阐释“活着的意义”。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加入到线上的培训学习中,从思想的根处,纠正对写作的错误认知。
那么,就从自己的身边写起,写教学的日常,写与学生的相处,写生活中的百态,写发自心底的需求。用写来记录下,今后自己的人生,无论平淡也罢,无论精彩也罢,都是属于我的一种人生之路,独一无二的我的上进路程。
2 勇气比能力更重要,勤奋比天赋更重要
说实话,对于写作,我是有恐惧的。记得高考,由于时间把握不当,留给写作的时间少得可怜,我不记得我怎么稀里糊涂地完成了文章,按时交了考卷后,就对写作发自内心的犯怵。随后的大学时光虽也动笔写作,却是屈指可数的,即使记录了顶多三言两句,一笔带过。
工作后,写的文章就是借鉴的居多,自我的偏少,渐渐形成依赖网络的习惯,缺少独立的思考。真要是自己动笔来写,记录的似流水账,没有情趣。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我也在努力地纠正,参加各种活动,起图改变这种现状。但是事实绝非自己想象得那么美好,努力了就会有收获,耕耘了就会有回报。受了一些打击之后,我也萎靡不振过,也自怨自艾过,终究少了份激情,死死地苦撑着——尽力去写。
对自我写作的不满真是与日俱增,提笔就写或是用笔来记录的勇气一点点地挫败下来。我在写,写得勇气欠缺,写得差强人意,写得死气沉沉,有时,真有种写得走投无路的恐慌。所以,我试图改变就在寻求解决的方法,寻求到写作培训班里。
当我一入培训班,首先引发我共鸣的就是这两句话:写作的勇气比写作的能力更重要,写作的勤奋比天赋更重要。从张老师、明霞老师、钟洁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榜样的力量。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持,给予我力量,能够继续坚持着走下去。
“对于写作的恐惧,只能通过写作来克服恐惧;对于写作的不满,只能通过写作来降低不满”,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途径。这正如我们常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样,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才能彻底根治症结所在,不能忌病讳医,延误了时机。
既然有恐惧,就勇敢地面对,在不断的写作中克服这种心理上的障碍,哪怕已是由来已久,哪怕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不停地写,写出发自心底的呼唤,写出恐惧的根源,写出自己的勇气!对于自我写作的不满也是一样的,哪里不满意就写哪里,哪里觉得不妥当就改写哪里,一次次,一遍遍,降低自己的不满。
爱迪生曾谦虚地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至理名句,这足以说明勤奋的重要性。明霞老师也是很谦虚地说自己没有写作的天赋,她靠的是勤奋。钟洁老师的写作自信也是有勤奋在内的,她说的”写,写,写,写……"就是勤奋的代名词。
我平时在写,却不够勤奋,勉强写出一篇就万事大吉,算是交差了,一天就这么颇为自得地过去了。岂不知,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是“量的积累,时间的积累”。
短短的三五句话,浅浅的一段表达,构不成量的累计,只不过是在寻求自我的一种心理安慰而已。这算是自我要写作的一种表态,我坚持了,却不够用心和勤奋。所以我的努力,滞留在表象,称不上勤奋,更难以达到“独立自由”的精神层面。写的就是东拼西凑的东西,难怪会苦不堪言,要无路而走了!
在钟洁老师的勤奋中,我还看到了她读的广博和好学:“读小说,揣摩其表述诀窍;读论文,感受其逻辑性;读网文,学其新颖性。”
勤奋不止要在写写写写中,还要在读读读读中。没有广泛的阅读哪来精神的滋养和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活水不正是阅读吗?多读,多写,读写的习惯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读写的量的积累,时间的积累最终会促成写的质的飞跃。
我知道在他们成功的背后,在他们笔走如龙的背后,是务实与勤奋、信念与毅力的支撑,是无数个夜以继日地不懈努力。若想与名师们一样写出自己风格特色的文章,那就以写作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将写作融入到自己的精神领域之中,对语言的追求“要渗透到灵魂中去”,“把生活变成有意味的教育”,让写作真正成为“生命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