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分享的一千天,值得纪念一下。
读书摘录《为何家会伤人》
婆媳关系这个难题,可能有我们文化的特点所致,在我们的文化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既不及新家庭的亲子关系,也不及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关系,这就导致妈妈会被社会和文化鼓励与儿子建立亲密关系,至于忽略丈夫仿佛是天经地义,这样一来,儿子就先是不能与父亲很好的认同,最后有难以和妻子建立好的关系。
对此,海灵格描绘说:“一个女孩能够很容易地回来,但是当儿子面对一个精明有吸引力非常重要的母亲时,他会觉得自己太弱小而不能离开他,他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彻底离开,如果他想结束孩提时代,从而成为一个男人,就必须进入父亲,祖父以及男人的世界,在那里才能获得离开母亲影响的力量。”
儿子与妈妈粘在一起的结果对谁都不利,儿子似乎最亲妈妈,但他一定会有种种异常,以表现出对妈妈的背叛。
海灵格强调说:“只有当男孩受到父亲的影响,女孩受到母亲的影响时,这种均衡的关系才可能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注意到受父亲影响的儿子,比起单纯眷恋母亲的儿子来说,会更加尊重疼爱母亲。同样道理,当一个女儿抛开他对父亲的眷恋,回到母亲身边时,他并没有失去父亲,他的父亲也没有失去他,反而他会更尊重父亲,更爱父亲。”
男孩归父亲,女孩归母亲,这是3~6岁时的最佳情境。俄狄浦斯期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期,只有在这个阶段男孩承认自己不如父亲,然后以模仿父亲的方式实现对男性的认同,从而具备男性的性别意识才是最自然的,如果这个任务要放到6岁以后,甚至青春期才去做,而父亲又恰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做儿子的就会感到无比痛苦。
女孩也会有类似问题,如果父亲偏爱女儿而忽略妻子,但妻子实际上又非常优秀,那么这个女孩进入青春期后,也会发现妈妈实际上比她棒多了,从而也感到无比痛苦,并可能在性别认同上出现问题。
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呢?其核心就是重视与配偶的关系,明白这才是家庭中最优先的关系,亲子关系这不是。
对于我们的文化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习惯了将孩子置于家中最核心的位置,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并不是最合适的。海林阁将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救世主,就是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倾向要牺牲自己以平衡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的关系和谐而平衡,同时又爱孩子,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会成为健康的孩子,爱父母且以父母为傲。如果父母的关系是青协的,那么孩子就会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这个关系,这会制造出许多家庭的迷雾。表面上家庭关系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家庭关系却是另外一个样子,要切记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与配偶相爱,爱孩子,同时让孩子知道配偶才是自己合适的伴侣,他与自己不仅仅是相爱,还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难题,这会让孩子懂得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但他只是一个还远没有长大的孩子,父母要负担很多沉重的责任,而他安心的做快乐的孩子就行了。譬如大大地称赞他(她)像爸爸或妈妈的地方,告诉儿子或女儿你好得快赶上爸爸或妈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