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长们最焦虑的时候。学区房、幼小衔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学毕业后的就业,众多关于教育的话题,连番“轰炸”家长,焦虑指数也不断飙升。面对现有的教育资源分布和严酷的社会发展现状,“焦虑”已经是家长们躲不开的话题。
“焦虑的父母”并不是我们特有的问题。在《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 做不焦虑的父母》(下文简称《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焦虑的父母在美国也很普遍,“虎妈”、“鹰爸”无处不在。
本书的作者丽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专栏《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作者,GATEHOUSE的长期专栏作家、幽默作家,以及LITTLETHINGS.COM、BEINGAMOM.LIFE的定期撰稿人。同时,她也是十几年小学教师和两个孩子母亲
在书中,作者以十几年从事儿童教育的实践经验,结合一个个案例,总结出针对5~8岁孩子学习、交往、自我成长等18个教养误区,旨在帮助家长们追根溯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直面父母的焦虑,从而改善亲子关系,陪伴和帮助孩子成长。
家长之间和孩子之间的“比较”,极其容易使家长陷入焦虑。焦虑的家长,容易违背孩子的天性,给他们塞满了各种课程活动,使得失去自由时间的孩子疲惫不堪。焦虑的家长,疲惫的孩子,会导致两者之间的沟通危机重重。
1.直面比较,拒绝焦虑
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等着接孩子,家长们聚在一起,总要聊一聊自己家孩子的情况——“最近在上什么课啊?”“学什么乐器了吗?”“幼小衔接开始了吗?”“打算上哪个小学啊?”。无意之中,比较就开始了。
我们也曾有过被“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经历,深知“比较”对孩子的影响。但如果说,在进入学校之前,还能有效控制住“比较”的话;那么一旦开始学校生活,父母开始与其他家长和孩子互动,“比较”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家长们会发现,自己在不自觉地效仿其他家庭的教育模式,并期待像他们一样取得同样成功的教育效果。”
家长们是否也像我一样,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某某家的孩子已经开始英语对话了,我们还没学英语,是不是太晚了?某某家的孩子怎么可能已经开始自我阅读了呢?为什么我的女儿跳绳还是断断续续的呢?作为家长,在比较中我们可能会开始质疑和反思自己对待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焦虑也随之而来。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所谓成功的教育法,有一部分会对你的孩子奏效,也有相当一部可能是徒劳无功。
“一旦我们开始将‘别人家孩子’的优异表现作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标准,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欣赏自己孩子所具备的闪光特质了”。
当家长根据别人家孩子的标准,给自己孩子设定不切合实际的期望时,孩子会因此无法遵循自己的发展节奏,开始效仿其他孩子,从而产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中作者认为,家长产生比较的想法无可厚非——“如果哪位家长否认自己有这种想法,那纯粹是在撒谎”。家长可以直面“比较”,但不要当面质疑孩子无法达到同龄人水平;更重要的是接受“孩子生而不同”的理念,不“揠苗助长”,拒绝焦虑。
2.回归天性,自我解压
今年的特殊情况,使孩子在家的时间大大增加。在哪些没有去幼儿园,也没有其他兴趣课的时候,我女儿常常问我,“妈妈,接下来我应该做什么呢”。
女儿的问题让我反思,是否之前把女儿每天的日程塞得过于满满当当,使她缺乏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也因此失去了安排自己生活的锻炼机会。所以,现在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她反而变得迷茫起来。
“现代父母对于儿童无所事事会产生可笑的内疚感,而且见不得孩子哪怕一分钟空闲下来”。
孩子“无所事事”的状态是纯粹浪费时间吗?《爱因斯坦从没有用过闪卡:儿童学习机制研究——为什么儿童需要多一些自由玩耍、少一些死记硬背》的作者曾说过,“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儿童可以自主探索世界、形成独特的兴趣、沉浸在有助于激发幸福感的幻想游戏中、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理智地管理时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能力。”
那么,如果孩子缺乏自由时间,会有哪些危害呢?孩子会缺乏放松的时间,无法释放压力,消磨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同时更加依赖父母帮助他们来安排生活,变得麻木和不愿意思考。除此之外,《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还列举了6大不良后果。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反思,在给孩子安排兴趣课时,是否保持了理智和审慎的态度,还是一味跟风,勉强孩子参与过多的课外活动和课程。
让孩子回归天性,给予他们自由时间,使孩子和家长都能自我解压。
3保持冷静,建立沟通
昨天晚饭前,女儿看了一眼桌上的菜,说“今天的菜不太可口呀”。一旁的我听了,默默地说,“不喜欢你可以不吃”。结果她躲到房间大哭起来,折腾了好久才平复下来。直到睡觉前,她才愿意和我谈大哭的原因。
“妈妈,我说菜不太可口是开玩笑的,结果你很凶。”
“我又没有吼你,怎么就凶了呢?”
“你的表情很凶,我看出来了!”
好吧,一场莫名其妙大哭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这原本是一个小问题,因为没有建立有效沟通,变成了一场闹剧。
“我们认为自己是在循循善诱,但在孩子眼里,就是在不停地找碴儿、吼叫、骚扰,以及纠缠不休”。
在《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书中,针对家长与孩子沟通障碍,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技巧:
1.保持冷静,焦虑的家长和桀骜不驯的孩子永远无法实现有效对话;
2.与孩子对话时,要简洁扼要、具体直接,否则孩子难以消化;
3.不要期待通过责骂孩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可以先搁置争议,等双方冷静后,再共同反思以解决问题。
“成人之间对话尚且不易,更何况要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建立起对话的桥梁”;需要家长保持冷静,不断尝试,才能与孩子建立其良好的沟通方式。
4 写在最后
《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 做不焦虑的父母》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随机应变的过程。
作为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路上,我们会焦虑、会迷茫、也会犯错,这条道路从来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坦荡通途。但我们只需接受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庭教育模式;就能放下不切实际的高要求,享受路上的“无限风景”。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养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养具备自我调适能力,能够勇敢、从容、乐观地应对生活带来的所有挑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