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愿离开家的孩子
暑假结束了,雨却没有要停的意思,仿佛就是要浇灭我们刚刚燃起来的斗志。
我现在已经是个大三学生了,明明已经经历过两年的离家过程,但在这几天我还是会习惯性的陷入焦虑的状态,特别是在深夜。一个很喜欢的b站up主在分享她每次离家出国的时候说“离开这件事为什么没有随着次数的增长而变得熟练呢。”
以前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习惯性认为我是因为觉得以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会越来越少,所以才会这么失落。
有个晚上,我意识到自己甚至焦虑到睡不着,但脑里担心的大多是回校后的要面对的事情:
朋友们会不会都向着好的方向改变了只有我停滞不前?自己的学业以及是要考研还是找工作…
那时候我意识到这些事情都是在家里时可以暂时不去思考的问题,就像在学校时你只有一个人,你必须拼命往前冲,但回到了家里,父母会为你挡下所有问题,让你开心地放假。
我在思考:这是不是在渐渐增长我的惰性?我把家当成了一个可以躲避问题的躯壳,我就是呆在里面不远探出头的那只乌龟?我是不是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不辜负在大学的时光,去努力一点,想想看自己想做什么。
(二)没有朋友的孩子
X是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我们那个地方小,所以我们的同学很多都是小学认识,初中也一起玩,高中还是一起玩,圈子也就是那么小。而且,小时候大多是找个玩伴,稍微大了点就会想得更多,可能就会发现一直很要好的朋友其实可能并不是那么合得来。
我和X相处的挺好,但上了大学之后,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圈,也就渐渐来往地少些。
前几天X突然找我聊天,说她现在过得好累,大学里的朋友,根本没有要好到能够开学一起约超市大采购,想吃夜宵也能够随时出现。而以前的朋友们,彼此的大学都相隔远,距离也就成了需要最大的对手。室友们相处融洽,但却又没有办法达成一种“你需要我,我又非你不可”的关系。所以她现在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了。
她说有一天她去校外考一天的试,回来的时候下雨了,室友就把下午约好去超市买东西改成第二天,她其实还是想去的,因为雨后来停了而第二天还要上课,结果等到X洗完澡很累准备补个觉,结果室友又约了另外几个人去超市,还问她去不去。
X说经过那天之后,她就决定了以后有什么活动好的她都去参加,她要学着一个人解决问题,她要认识多一些朋友,而且是聊得来的朋友,她说她在家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室友,以后出去了该怎么办?
(三)觉得人生失败的孩子
还没读大学之前,我们都以为大学很美好,我们读大学之后一定会变得不一样。但你一定在新生讲座上听过老师或者学长学姐们告诉你:大学是“迷茫”的。
大多数那些讲述大学生活的文章一定会提到的就是社团、部门,但其实没有参加这些学生团体的大学生才是大多数。不管是没有去面试,还是面试被刷,好像都意味着你进入大学的第一步就是失败的。
之后你可能会发现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非常努力,努力参加活动,努力向着希望前进。你会发现,大学的图书馆在早上八点就已经没有空位置了。这个时候你又遭到了重重一击,那就是这个世界比你能干又比你努力的人真的非常多,你做的远远不够。
这个时候,有些人会开始焦虑,焦虑到晚上睡不着觉,担心自己的未来。
(四)努力过,一切都不遗憾
可能你听了上面的三个故事,会觉得这些孩子真的是很失败,真的是还没长大。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尽管他们现在都还没长大,可能都不足以在社会生存下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在努力地做出改变,努力地蜕掉那层壳,渴望着有一天自由飞舞。
是的,他们只是还没长不大,并不是长不大。他们不像那些在大学里混日子的人,他们有目标,但同时要完成这个目标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所以他们都会经历焦虑。
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必定让跟不上时代脚步的人焦虑,但只要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我们真的去努力过,那么最后的结果我们一定会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