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文章《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因病”》一令我大为震惊,带着好奇与惊讶我开始追根求源,得知这一说法来源于北大精神科博士徐凯文的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而这却也让我陷入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疑惑和沉思当中。
文中指出,包括北大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大一新生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无意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而最极端的方式就是放弃自己。徐凯文认为这类人群因价值观缺陷导致了心理障碍,称其为“空心病”---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看到这,我心生寒气,而一篇《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新生之一》更是骇人听闻,令我舌桥不下。我佩服他的大胆,我无法评判文中“意义这个词配不上人生”的观点,我也不敢否定“生来就不自由,不平等”看法,我更无法解释“没有意义的人生”到底是不是另一种生活。我闪现的念头是:这样的现象只在北大存在吗,他是个案还是一个普遍的存在呢,而自己又身在哪个行列呢,虽然觉得有些后怕,但还是忍不住要思考。
不止一次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或许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那么一刻冒出过这样的问题吧。“价值”、“意义”这些词似乎与我们休戚相关,却又遥不可及。若爱情、誓言、背叛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价值、意义就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吧。米兰昆德拉说,“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然而,米兰对生命的终极意义却尚未得到解答。意义这个词太重大,生命难以承载,而对于这个没有先验性的存在,我们也无从解释。
古今中外,多少哲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却从未从哪个哲人中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叔本华认为人作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杰作有着显而易见的缺憾,仅仅是一幕滑稽剧中的小丑,对于悲观的他,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可是说又能说他的人生没有意义,或许正如他自己所说,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人生就像一座古老的城墙,日子是一砖一瓦,岁月是一梁一柱。而在城里的生活因为有了情感、寄托、信仰而充盈。余华《活着》中老人福贵与牛在黄昏中渐渐离去的一幕我始终记忆尤新,饱经磨难他对生命平静而淡然。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们又何必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而活着呢,健康快乐的活着不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