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大概是家长教育孩子“细节决定成败”最好的时机了。家长们可以指着任何一个银牌获得者犯下的错误告诉孩子:“瞧,就因为他/她如何如何,就差那么一点点,最后只能拿银牌。所以啊,孩子,看见了吗,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到底有多火?在任何一个购书平台或电子书平台用“细节决定成败”作关键词搜索,你会发现它养活了很多作家(作者)。更不用说养活了多少常年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讲师们。
可是,“细节”对于“成败”的影响就像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真正撞毁泰坦尼克号的,是隐藏在海面下占冰山体积近百分之九十的部分。
我从事过近十年的军事体育教学工作,本人也在军内数次大赛中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在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我接触过许多体育项目的优秀教练,常年的观察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好的教练或老师带学生时从来不说或者很少说“细节决定成败”。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例子。
曾经因为组织参加军内某次大赛,结识了一位游泳教练。大赛有一个项目是军事铁人三项,需要同时考验运动员的射击、跑步、游泳三项技能。运动员选拔阶段有一名队员跑步和射击基本功非常扎实,唯独游泳一项能力非常弱,几乎是“旱鸭子”的水平,另外几名队员的游泳水平也很一般。后来我们聘请了一位有着几十年游泳教学经验的老教练,当时离比赛仅有两月不足的时间,老教练说:“没问题。”
最初两周的训练里,教练丝毫不提任何游泳技巧,每天到泳池后教练就让队员下水玩,让队员在玩水的过程中慢慢掌握在水中保持平衡和基本的划水技巧。教练仅仅时不时地告诉队员“这样做会好一点,那样做会更好一些。”很快,“旱鸭子”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漂在水面划水,然后是换气、蹬腿。两周以后“旱鸭子”的自由泳动作有了些雏形。
两周后教练仍然没有教授技术细节,仍然只是在队员“玩水”的过程中时不时告诉他们“这样做好一点,那样做会更好。”
大约一个月后,队员可以在标准泳池里游一个来回,泳姿也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日渐标准。这时,教练开始增加强度,每次训练结束前会让队员在泳池中快速冲一到两个来回,但在技术细节上仍然强调的不多。
离比赛还有半个月时,教练又加大了训练强度,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过多强调技术细节,只是时不时告诉队员:“这里如何改善一下,那里如何完善一下。”虽然技术训练时教练看似漫不经心,但在每次训练结束前的“上强度”阶段,教练会通过大强度的训练拉运动员的体能极限。
大赛开始前一周,教练开始系统地测试队员的成绩。让我大为吃惊的是,所有队员的成绩都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连当初集训前的“旱鸭子”队员也达到了这一标准。
教练为什么在不到两个月的训练时间里始终没有去“抠”运动员的技术细节?因为“抠”技术细节远远不是这个阶段的运动员要做的事。与其花大量时间去抠技术细节,不如拿出这些时间让队员粗枝大叶地生长。如果一开始就用抓细节的方式训练,无异于把树苗放在小盆里精细栽培,最后培养出的不是参天大树,而是盆景。
一位书法家协会的朋友,他的作品数次参加过国展。一次,我去他办的少儿书法培训班观摩,发现他教孩子们练书法的方法和上述游泳教练的教学方法神似。
走进他的教室时孩子们正拿毛笔在纸上“画着玩”,有的在画圈,有的在画线,没有一个孩子在认认真真地“练字”。由于我本人对书法一窍不通,这让我大惑不解。经过朋友的解释才发现,技能学习的原理都是想通的,无论是游泳还是书法。
孩子在“玩毛笔”的过程中会逐渐表现出一些问题,比如:毛笔开叉、不出墨、线条精细不匀,等等。这时老师就会告诉孩子:“这样画毛笔就不会开叉,那样写就会开叉;这样画出墨会更均匀,那样画有时候就不会出墨;这样握毛笔用起来会更顺手,那样握笔就不那么顺手……”。孩子们在画圈、画线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正确运用毛笔的方法,同时学会了如何用毛笔画出不同的线条。会灵活运用毛笔,会画出不同的线条,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再经过朋友的点拨我才明白为什么书法和中国画“书画同源”,因为两者用到的基本功是一样的。达到随心所欲地运用手中毛笔的境界,离书法家或画家也就只剩一步之遥了。
无论游泳教练,还是书法老师,他们用到的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先跑马圈地,再精耕细作;先粗放生长,再精雕细琢。这种方法事实上是有着非常深刻的经济学和心理学原理的。
“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用”这两个经济学里最基本的概念可以精确地解释培养孩子为什么要先跑马圈地,再精耕细作。
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学生花同样的时间跑马圈地得到的收益要远远大于精耕细作得到的收益。好比花两年时间在一亩地里精细栽培水稻,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年亩产最多一两千斤,两年收益最多四千斤。但是先花一年时间跑马圈地开垦十亩田地,哪怕开垦粗糙,亩产减半,第二年也能收获一万斤,比起一亩地精耕细作两年的收益仍高出一倍以上。而第三年再对十亩地精耕细作,收益又会高出数倍。
再以游泳为例,初学者花一周的时间从大体上把握游泳的整体动作规律,可以让学生在一周的时间里粗略学会游泳。但同样花一周的时间在技术的细枝末节上,细致地教学生如何呼吸、如何换气、头的位置应当如何、手的姿势应当如何……,一周后学生可能还不会下水,仍然在岸上练习换气、蹬腿、划臂。
在第二周,粗枝大叶学习游泳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游泳动作的整体把握,教练再花一周的时间慢慢规范学生的整体动作,前后两周的时间里学生的游泳动作可以初步成型。而用精耕细作方式学习的学生这时可能刚刚下水,并且同样要花时间去适应水里的要领。岸上学习到的要领不可能立即运用到水中。
第三周、第四周,“粗枝大叶”学习的学生加强运动强度的同时再由教练继续规范动作要领,前后一个月时间,学生甚至可以和专业运动员同赛道训练。但这时精耕细作的学生也许仍然在水里学习标准的蹬腿、划水、换气,等细节动作。
高明的教练先让学生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全貌,再慢慢规范技术细节,而“毁人不倦”的老师一上手就扣细节,学生要像拼图一样花相当长的时间从细枝末节中慢慢拼出事物的全貌,让学生长期处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状态。
当学生过了“跑马圈地”的阶段后,粗放式的训练和学习已经再难获得当初那样快速增长的收益时,“精耕细作”这时在单位时间里产生的收益才能超过“粗枝大叶”式学习的收益。但这个时候运动员已经进入到高水平的竞技阶段了,这也许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以后的事了。
从心理学原理上分析,任何人在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都需要动用“工作记忆”,而工作记忆是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这也是为什么任何技能的初学者经常会出现手忙脚乱、顾前不顾后的情况,就是因为一时间太多的细节信息涌入头脑,超出了大脑处理陌生信息的能力。而“粗放式学习”选择先忽略大量的细枝末节,尽可能减少信息量,让学习者把有限的脑力资源用于处理尽可能少的信息上。这时,老师或教练就要进行取舍,到底先让学生的大脑处理哪些信息?当然“事物的全貌”是最需要优先处理的信息,而技术细节这时就必须被选择性地忽略,否则学习者的大脑会因为大量信息的涌入而崩溃,结果是打击学习者的信心,让学习者怀疑自己的能力,同时让学习者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
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作家在谈如何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时,都不约而同地说:多读,多看。事实上就是在鼓励孩子们先“跑马圈地”,在多读多看的过程中积累词汇、积累素材、锻炼语感、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当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现象。反之,孩子的阅读量达不到,词汇、素材积累不够,这时对孩子进行精耕细作式的教育,最后培养的一定是盆景式的学生。
“先跑马圈地,再精耕细作”不仅适用于游泳、书法,等各种技能的学习,它也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教孩子穿衣穿鞋,大到选择一生从事的事业领域,这条定律都适用。孩子刚学穿衣时如果能学会把衣服正确地套在身上就已经是一大进步,家长这时要做的是大力表扬孩子的进步,而不是苛责孩子还不会扣纽扣。孩子上大学时选择学习金融专业,学习的初期需要掌握的是诸如货币与流通、投入产出比、经济学原理这类认识金融领域全貌的知识,而不是上手就研究贝叶斯定理与股票市场这样的精深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大学课程在大一期间都有一门类似“概论”、“通论”、“概要”的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把握学科的整体和全貌。
有人可能会发出疑问:如此看来,难道“细节决定成败”是一个弥天大谎?
也不全然是。“细节决定成败”在两种情况下有深刻的道理。
第一种情况就是如上所述,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进入到高水平阶段时,这时“粗枝大叶”的学习方式已经很难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对细节的把握才能开始显现出优势。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奥运会这样的高水平竞技舞台上清晰地看到细节对成败的重要性,而在校运动会这样的低水平竞技舞台上却很难看见细节对成败的作用。
第二种情况是涉及安全保障的时候。这时候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细节保障成败”。长跑时,鞋底的一粒沙子可能让一名优秀的长跑运动员退赛,但是让运动员成功的却不是因为鞋子里没有沙子;工程建筑中,错用标号的水泥可能让整栋建筑瞬间坍塌,但让建筑拔地而起的绝不是因为用对了水泥;航空航天工程里,一颗没拧紧的螺丝钉可能让价值数十亿的项目毁于一旦,但让航空航天事业成功的却绝对不是因为拧紧了一颗螺丝钉。这些情况下,“细节”保障了成功,但细节绝对不是成功的原因。
所以,切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规律是:先跑马圈地,再精耕细作。上手就抓细节,要么最后培养出来的可能是盆景,要么直接会让孩子在学习的早期阶段失去兴趣。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会包容他们的错误,容忍他们的缺陷,先让孩子长出“粗枝大叶”,以后再去修剪“细枝末节”。千万不要让“细节决定成败”倒置了教育的本末,让孩子从小养成“内卷”思维,深陷事物的细枝末节不能自拔,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整体、全貌和主干。
栋梁之材都经历过粗枝大叶的快速成长,从小就被精雕细琢更有可能培养出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