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16【自由书写第211天】

生活中总应该有点仪式感吧。有了仪式感,内心是不是会多一分安稳呢。人和人之间也会因为这种仪式感而有更多的链接吧。

就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很穷。可是在我们家里,除了总能感觉到仪式感。

从一年之初的春节说起吧。春节前夕,刚进腊月就开始准备年货,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该准备的一点都不会少。绝对不会因为麻烦而省去一道工序。

其实在我的记忆里,三十晚上才算是最有仪式感的吧。每个人都非常认真的为第二日的春节做些准备。

尤其是爷爷。他每年的除夕都会从床头的回忆里找出自己的那身“老衣”穿上。开始我们几个都不喜欢让他穿那身衣服,因为那是他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才穿的。可是爷爷总是笑呵呵的说,除夕的晚上守岁,穿着这身衣服是增寿的。后来,再到除夕,我们都已经已经习惯了看爷爷庄重的穿这身衣服。

到了二月,该二月二,龙抬头。小时候二月二的时候,妈妈会炒很多种类的豆子,预示着五谷丰登。有时候我们就带到学校去。。

五月端午节的时候,在四月三十的晚上,我们开始带用彩线编的手链,脚链,荷包等。

八月十五,院子里放上大圆桌。然后把各种好吃的都端上来,赏月。我们每次那的是那种月饼。一包五个。最下面的最大,最上面的是个小圆球。然后大块的我们几个人分着吃。小的自己吃。那时候的月亮真圆。

最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就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日。生日这天,我们是被特殊关照的小寿星。妈妈总会在我们生日的时候,给我们准备好吃的。甚至会为生日的寿星专门宰只公鸡。那时候这也就是最奢侈的礼遇了。过生日的这一天,谁也不能惹寿星。要不然不定揍谁呢。哈哈。

想起这些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尽管小时候的回忆,家里都很穷,但是在家里总有一份厚重的亲情。

在我们家里,饭桌上,永远是爷爷在最上位,然后爸妈,然后是我们姊妹三人。妈妈一边是在炕沿方便给我们盛饭。家里不管买了什么好吃的,我们所有人都特别自觉的先给爷爷吃,然后我们才会吃。

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我们姊妹三个人,学会了谦让,也懂得分享。小时候总会因为被惦记而感到幸福。

可是我还是长大了。有了新的家庭。也再也没有体会过仪式感。

在这个家里,我们谁的生日都没有好好的庆祝过。我们一家人没有出去饭店吃过一次。没有因为谁的生日,特意买个蛋糕,认认真真的吃顿饭。过年过节也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所有的人的精力,所有的情感,好像都是给了两个孩子。所有人的喜怒哀乐,也是因为孩子而变化。

我好像始终感觉不到那种亲近感。感觉家人之间总有一种淡淡的疏离。保持着一种距离。这让我很不习惯。

先生从小就被娇惯。家里家外从不操心。对父母也不知道照顾。我从心里甚至一直觉得他对自己父母的关照,还不及我。他不记得父母的生日,不知道父母的喜好。对父母都尚且如此,何况对我呢。

有时候觉得,他的心是空的。他不知道怎么关心别人,爱别人。我知道,他没有学会爱。这不怪他。

可是在孩子身上,他的强大的父爱总会露出本性。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委屈。万事把孩子排在第一位。而我,作为应该在他心目中占据第一份量的人,不定把我排在了几条街后呢。

今天带我和孩子们去吃烧烤。这好像是这么多年我们第一次在外面吃饭。哦,第二次。有一次我们两个在外面吃过石锅鱼。

烧烤很好吃。可是先生却嫌贵,不停的说,才吃了点什么呀,就这么多钱。而且吃饭途中,说我要的太多了。一顿饭吃的我心里这个气呀。我就说,以后再也不和他出去吃饭了。

吃完饭后我说他,十几年在外面吃一次还不够他叨叨的呢。他嘿嘿的傻笑。说不是那个意思,就随口感慨一下。

我能说什么呢,还能说什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我以前特别不爱听,总觉得是句贬义的句子。可是此时此刻,我心里确实也认同这句粗话。

我改变不了环境,改变不了任何人。适应吧。

生活不就是一边委屈的掉眼泪,一边擦干眼泪继续前进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