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谱和祖屋

      暑假回老家时,听父亲说族里的一个伯伯家里存有陈家的家谱,带着一直萦绕在心中的“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前去拜访。

      伯伯今年七十有五,双耳失聪。他颤颤巍巍地从一个小木匣里取出一本线装的薄薄的书,对我说:“这就是咱们的家谱”,我怀着神圣而激动的心情慢慢打开,纸已泛黄,还有几个被虫蛀的小洞。

家谱封面


  书用蓝色的纸做了皮,由左向右翻开,第一页的中间紧靠最上边用漂亮的正楷繁体由上下写着“陈氏家谱”,第二页是小引,大体意思为陈氏族人世代居住在现在的宰李村,但以前的家谱早已遗矢,祖坟只有茔冢并无碑记,当时官至九品的“文林郎”(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先祖鸿业于道光四年(1824年)率官至七品的同授“文林郎”的举人儿子彭龄主持“修明世系”,为了让后人“兴水源木本之思,明嫡庶长幼之分”。

家谱首页

家谱日期和落款

家谱小引

      正文由七世祖乐祯开始,详细记录了六世祖对亭;五世祖轩;高祖辈车南、召南;曾祖辈宽;祖父辈文学、文斌、文宝、文美;父亲泰;本人鸿业;子彭龄、恒龄;孙辈的名讳、官职、生卒年月、子嗣、配偶,坟茔所在地等信息,从乐祯至举人彭龄的后代总共记录了九代,从彭龄中举至今有190余年,现在的我们应该是陈举人的第6-8代孙。

家谱正文

家谱正文

家谱中关于举人的具体描述

   掩上家谱,拜别伯伯,我走在以前所有陈家的院落丛中,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我们自家的祖屋前,就是“举人院”,现在已被村里保护起来,属于“三号民居”。

我家的祖屋——举人院

      祖屋坐落在村东南,院子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并不高大的门,门上旧有额枋,大部分已被损坏,只隐约可见有三个字,由东向西是“外史第”。穿过与门同宽的通道进入院子,这是一个不太标准的八卦四合院,院子由青砖铺就,今大多已破损,南边潮湿,长满青苔。东西南北面有四大正房,皆为三间楼房,楼房皆上下二五窗一门,经查看现有花梁记载,北房主人为陈鸿业的高祖父召南。我爷爷奶奶当年带着四个子女住在西屋。尽管家谱没有接续下去,但住在先人曾经住过的祖屋里,倒也能继承祖上的遗风。

  从院子出来,东面是一条窄窄的通道,南面仅能一人通过,北面略宽一些,通道的东面又是一个院子,门额上有“清平阁”三个字,听老人们讲这条通道叫“举人胡同”,胡同里的东院叫“书房院”。小时候我每天穿过举人胡同去上学,权当我当年的好成绩是祖上的庇佑吧!

举人胡同

书房院


  旧时举人院外面有影壁,还有旗杆,由此可以想见陈家当年的气派。从举人胡同的北面出去,往东约100米是另一座更加气派的陈家大院,三进三出,现在属于“四号民居”,前面的两进院已残破不堪,最里面的院子因有人居住仍保存完好,只是原来的木窗被替换成了玻璃门窗,看起来不伦不类了。

另一处陈氏祖屋

第一进院子

第二进院子

有人居住的第三进院子


  从我记事起,我们就搬在了祖屋的东南面、村子的文脉之源——文庙的北面住,家门口就是砚池,那是我童年的天堂之乐所在。 迎着顺文庙刮来的南风和从祖屋刮来的北风,身体里流淌着带着祖上基因的血液,遵循着古朴的家风,如今进入不惑之年的我,越来越喜欢回老家,一个人走着去看那些老房子,和古人进行着一场场对话,也聆听他们留下的教诲;享受村中小路的静谧,暂时远离柏油马路上的车马喧嚣;摸摸那个风蚀的碾子,俯耳听听刻在上面的童年的笑声;再拍一拍那个生锈的门环,仿佛听见了奶奶在里面叫我回家吃饭;越来越经常用文字回忆往事,以免辜负了那“举人”先祖。

生锈的门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