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不识字,周围的孩子也不识字。那时候世界很小,村庄就是整个世界,不识字不影响疯玩。所以,完全没有文盲的焦虑。
等到上了小学,磕磕绊绊开始识字。老师带着乡土口味的读音教出来一堆带着乡土特色的“普通话”。那时候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周围都是这样的读音。有啥问题呢?没啥问题。所处小世界的正确导致你认为的认知正确。
及至走出村庄,才发现你所说的“普通话”并不“普通”,带着明显地域特色的发音让你不用自我介绍也可以知道你来自哪里,它是你不用自我介绍的“特色名片”。
于是,从头再重新,终于让“普通话”汇入了“普通”大流。
然后,是初中开始学英语。刚开始学的时候,26个字母总与拼音字母牵扯不清,等后来弄清楚了。来了一个自诩满口纯正英文的英语老师,号称全英文授课,这对于一群刚学会26个字母及简单单词的孩子就是一场灾难。每节课都像“鸭子听雷——懵逼逼”。老师的炫技成功将一群孩子炫进一条死胡同,全班英语没有一个考试超过20分,对英语的恐惧直线上线。于是全班成功game over。
于是,毫不意外的以全零的英语成绩闯过多次考试。感谢伟大的母语救了我,每次都是以语文几乎全优的成绩来拯救英语的缺限,但很遗憾,窟窿越来越大,怎么弥补都弥补不了。于是以一个英语文盲的面目扑腾进了社会的大缸。
刚开始时,尚不觉有何缺陷。心里窃以为,又不出国,英语有何用?何谓鼠目寸光,井底之蛙?就是这样的。及至在社会大缸扑腾越久,越深觉自己是个文盲。
面对母语还好,面对英语,即使一个简单的单词,也能让你一脸懵。这时候,真真切切体会到小时候刚刚背上书包上学时,母亲语重心长的说,好好读书,不识字很辛苦的。
对着英文,26个字母拆开全懂,一组合,啥都不懂。就像面对着一堵墙,墙又高又厚,你怎么垫脚,怎么蹦跳,也永远跨不过去。即使你拿着爬梯,也永远越不过这道坎。即使对着单词一个一个的查翻译,翻出来的也永远词不达意,词不释意。更别说读的时候,嘴里就像塞了一个枣,怎么读,都不对,怎么念,都是错。自己读不清,别人听不懂。难受!连“ DeepSeek”横空出世,要跟小孩讨论的时候,连这个名字都说不清。尴尬!
感谢现在各种便携的学习APP,于是,开始跟着APP自学。从读音开始,虽然一样晦涩难懂,但至少是一个开始。每天学几个单词,每天学几个句子。虽然单词总是记不住,虽然读的音也只有自己明白,虽然面对英语还是一个清醒的文盲,但是,至少,是一个迈出去的开始。
面对英语,清晰的觉得自己是一个文盲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体验;承认自己是一个文盲是一种非常清醒的认识。开始学英文,不为世俗,不为功利,只为让眼睛亮一点,只为能再接触一下新的世界。行动已开始,学多少,随缘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