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乌比冈湖效应。
百科上给出的解释如下:
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也称沃博艮湖效应,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社会心理学借用这一词,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用另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即是一种认知偏差。
其实很多人都存在这种情况。尤其在大学里面。
最近在找实习这个效应会表现的更加的明显。
在网络上刷到的实习信息,太好的不敢投,因为自己经历过于单薄,太差的觉得自己又接受不了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内心又觉得不甘心。反而会纠结郁闷。
直接来说,这种跟自我认知水平,以及本身的目标设定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大学里面有人做学业,有人混社团,有人搞创业,似乎各成一派,风生水起。
最后专心学习的,保研的保研,出国的出国。创业的呢,最后建立自己的公司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搞社团的各种title加身,大家好像都是一时风光无两。
在社团待了一年半,我一直在问我自己,到底什么是能力?撕掉你身上别人给你贴的所有标签之后你还是谁?
什么是能力?我一直觉得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那就是能力,别人做不好的事情你做好了那就是能力。总而言之,一切建立在你的竞争对手之上。那么这样就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和别人的能力一较高下之时,取决你的圈子,取决于你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你本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
因为能力的竞争,是建立在你拥有的某种特质的基础上与别人的竞争。
所以能力到底是什么?百科说,能力 ,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这个就很合理,因为你本身具有,所以你才能完成一件事情。
人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那么对于乌比冈湖效应来说,对于能力的本身定义来说,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其实所谓的能力应该是你本身所具有的,别人的存在其实只是让你认识到你的能力的高低不足。
关于撕掉标签到底我们还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太过于深奥以及深远了,以我的能力和见识没办法说清楚。只能简单的说说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东西。
前几天和一个学妹吃饭,无意中提起关于社团的事情,以前在社团有带过她,所以关系不错。
不知怎么聊到了现在说的能力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她说她一个学长目前在考研,大一大二的时候努力混社团,最后混到了主席,当然各种名号加身,感觉光芒万丈。后来,在某一次活动中,突然意识到这个也就仅仅只是一个名号而已,有这种名号的人千千万万,而他却发现他去掉这个标签之后一无所有。撕掉了标签之后,他也不过和万千的大学生一样,没有特长没有爱好,他觉得那些他做的很牛逼的事情,他那些打游戏浑浑噩噩度日的室友只要他们愿意,依旧可以做的很好,这与是他这个人的能力并没有任何关系。也许是运气好,也许是选择了尝试。
学妹说,其实我们在拥有的时候,会看的很重,觉得自己得到了全世界,放到对比的人群中来看,不过是普通的千千万万的学生会主席中的一个,没有什么特别的。
很多人依旧沉浸在乌比冈湖效应里。过高的估计很多事情带来的价值,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所以有了后来很多人的眼高手低,其实我也是一样的。
我撕掉标签之后又会是谁?不说撕掉标签了,就算不撕掉标签其实也感觉是一个很普通平凡的人,从来没有觉得大学在社团混了两年带给我的标签有多有用。也就是一个年岁不断增长的老学姐,经验被反复的使用,关于有没有成长其实我不得而知。有时候很惶恐,觉得自己瞎忙碌最后其实还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我知道自己比起很多人还是不够的,学校带给我的从来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磨灭,从出校门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只是一个平凡而又孤单的个体,一个社会人,一切学校带给你的风云不过过眼云烟,片刻消散。
而真正留下来的,是你的成长。这一部分,是能力。是不应该被磨灭掉的不应该被低估的。
标签之下的你,到底有几分?
潮水退了之后,裸泳的人藏也藏不住。
我闺蜜跟我说,其实一切没有那么重要,你要确定的是,你做了并且真的认真的去做了,就好。
那些光环,给你的只是一时。这个可能才是乌比冈湖效应的可怕的地方吧。
毕竟你到底努力没有只有你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