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忍不住想发火吼孩子时,试试这样做

你上次对孩子生气是什么时候?

我敢打赌,几乎没有父母能够忍住从来不对孩子生气、发火。

不管我们学习多少育儿方法,难免会有失控的时候。

人们总说,教育孩子一定要调节好情绪,很多大人也担心坏脾气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我们会强压怒火,气得面色铁青,也要忍住对孩子破口大骂;有时,我们会任由情绪上头,对孩子大吼大叫,事后又愧疚,开始怀疑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其实,愤怒不是一件坏事情,它能帮助你亮出你的底线,展示你的力量,你甚至可以利用愤怒来保护自己。

大人对孩子生气,也是在提醒他们的行为越界了,合理、有效的生气,可以帮助孩子快速地意识到行为的边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人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偶尔需要用生气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但对于很多父母而言,如何“好好生气”才是真正的育儿难题。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和表达我们的愤怒。

01

如果你总是生气,不要忘记自我关怀

为什么你很容易生气?

真的是因为孩子总是激怒你吗?

我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父母内心的孤立无援。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令人心酸的新闻,有位妈妈带着两个儿子去打预防针,回到家又要做家务、又要做饭。

两个小孩很不配合,身心俱疲的妈妈忍不住打了孩子,最后自己也崩溃了,坐在地上掩面痛哭。

在那一刻,让妈妈崩溃的不是调皮的孩子,而是不堪忍受的生活。

这与我们生活里发火的情景很相似,表面上,我们是被孩子激怒,实际上,孩子只是导火索,他们勾起了我们内心很多痛苦的感受:

为什么我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

为什么没有人可以体谅我?

为什么只有我这么累?

这些生活里压抑的情绪被引燃,让父母很难保持平静,干脆对着孩子宣泄。

在公众号后台经常会有父母私信我们:教育孩子,怎么才能忍住大吼大叫?

在探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之前,我们更建议大家先学会自我关怀。

这真的不是自私。因为你一旦没有了自我,总是忽视自己的需要,你很容易变得牢骚满腹、一点就炸。

父母无法照顾好自己的感受,也就无法做到对孩子耐心。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里有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

“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必须先释放暗藏在心底的悲伤,才能够释放内心的爱。”

如果你的内心已经被悲伤、烦躁、痛苦填满,又怎么能分出更多健康的爱给孩子呢?

你和你自己的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你和孩子的关系的质量。

想要自己的怒火不那么频繁,我们最先需要的是去理解自己的愤怒,尊重自己的感受,生活里对自己多一点关照。

唯有如此,我们的内心才能平和,才能带着善意、耐心去看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清晰地表达愤怒的情绪。

02

即使很愤怒,你也可以选择“好好生气”

有的大人常常以为怒火压住不发,生闷气,这样就不会伤害到孩子。

其实不然。

朋友说过这样一件往事:

小时候,有一天放学后,他和小伙伴在外面玩疯了,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到家。

进门就看见爸爸杵在门边上,面带愠色地看着他,他赶紧上前解释,没想到爸爸转过身不理他。

他等着爸爸爆发,可是直到吃晚饭的时候,爸爸还是阴着脸,不看他,也不与他说话。

他回忆道:“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有压力的一顿饭,我宁愿爸爸直接揍我一顿。”

大人总是以为可以深埋心底的很多怒火,事实是,这种自我压抑的方式,并不能保护孩子不受伤害。

孩子总能敏感地感受到来自你身上的低气压,有时候,它带给孩子的心理压力甚至比你直接发火还大,弥漫在整个家庭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孩子遭受了看不见的隐形折磨。

这种压抑,不仅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我们的亲子关系。

我们短暂地压抑怒气,使自己变成了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等到孩子下次惹怒你,可能会以更夸张的方式爆发。

其实,愤怒也可以好好表达。

我们可以避免以伤害孩子的情感、身体、心理等方式来发泄怒火,建议大家生气时,就事论事,多谈论你的感受,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比如“这让我很生气”“我现在很不高兴”等。

也可以说出我们希望孩子怎么做,越具体越好,比如:“我希望你能去妹妹房间跟她道个歉。”“吃饭前,请把你的房间打扫干净。”“我希望你拿了东西要物归原处。”

在这个过程中,态度可以严厉,严肃、认真地说出你的要求和感受比羞辱孩子更有效果。

你可能觉得这种方法太温柔了,对孩子不管用,其实孩子能不能听你的,观察的是你的态度,而不是你的音量大不大,你的话狠不狠。

只要你能保持这种“不含敌意的坚定”,孩子也会尊重你的边界。

03

生气之后,追加修复的环节

孩子健康成长,亲子之间不一定要毫无冲突,重要的是在冲突之后,父母能不能及时关心孩子,重新修复亲子关系中的裂痕。

小孩子很难读懂大人生气背后的其他语言,他只会感到不安全,你生完气之后,他可能还停留在你的怒气里不安着、忐忑着。

正如《为什么我们会生气》一书中写道:

“经常生气的人,特别是当他们向外表达这种愤怒时,会使他们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或害怕。

他们周围的人都在试图避免任何会导致他情绪爆发的事情。当爆发真的到来时,无论是否应该对此负责,他们往往觉得必须去想办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生气后的沟通很重要。

如果你不小心对孩子说了一些难听的话,你感受到了孩子受伤的心情,事后,就要尝试去修复你们之间的感情。

“今天大吼大叫的时候有没有吓到你?”

“妈妈当时情绪太激动了……”

“对不起,我刚刚说的话伤害到了你……”

千万不要小看修复的力量。当你追加了安慰、理解和复盘,孩子脑海里记住的不再是你的歇斯底里,而是你的温柔,他们内心的怀疑和痛苦也会消解,这些感受更加有利于孩子重新审视自己行为,从冲突中吸取经验。

父母难免都会有暴跳如雷的时候,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不是好父母。

养育孩子,总是需要不断自我反思、学习和调整。

当我们抱着一颗愿意改变、愿意修复的心,我们与孩子都能迎来新的变化。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好好生气,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