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149)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今日值班,查房时,有个患者家属问,“医生,前几天给我开中药的那个医生什么时候上班?”我心里一颤,那个医生可不就是我嘛,难道有什么问题?带着疑问,我回了。“我就是,怎么了?”“我找了你好几天了,大家都穿一样衣服,我认不出来,你前几天开得那个中药再开给我几副。”听到这,我悬着的心也算放下了。
有效,那就好说了。点开患者家属的名字,一看门诊病历,得,半夏泻心汤。
9月7号,患者家属诉肠粘连松解术后腹胀不适半年有余,时觉腹胀不舒,矢气频作,饮食稍有不慎则胀气明显,伴胃脘部闷痛难忍,偶有口干口苦,无恶心欲呕,恶寒发热等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黄腻,脉濡。遂予“半夏15g、黄芩9g、黄连6g、干姜6g、炙甘草6g、党参12g、大枣10g、厚朴12g、枳壳12g、白术20g。”3剂。
今日复诊,患者极认真的拉个凳子坐我旁边,详细的给我讲述了一遍这半年的历程,诉,闷胀感十去八九,仅偶饮食不慎时闷胀,胃中畅快,偶觉手足心发热,但无汗出,要求继服前方,并要求带保肝药,固肾药回家自服。
我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我遵循仲景十二字真言,诊了舌脉,在前方的基础上酌情加减 “半夏12g、黄芩9g、黄连6g、干姜6g、炙甘草6g、党参12g、大枣9g、厚朴10g、枳壳10g、白术15g、白芍12g、沙参15g”5剂。
静候佳音。
结语:其实关于半夏泻心汤的应用,不单单局限于柴胡证误下后可用,但一定要区分好结胸证与痞证,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满而不痛者,为痞。该患者从始至终只诉胃脘闷胀,并未提痛,故而以痞证入手。恩师曾说,再复杂的疾病,都有开关,找到开关,才能关掉疾病。所以我每天都是一个找开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