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说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他的理论里有三个我,自我是现实的,协调冲动的本我,和道德的超我,让我们既不会被原始的本我冲昏头脑,也不会被道德的超我约束成修道士,才可以安然随和活在这热闹红尘中。和他分道扬镳的荣格先生说,人人都有人格面具和阴影,里面藏的是真我。马斯洛将需求分类,最底层是生理需求,中间是安全感,爱和归属感,尊重的需求,最高级别是自我实现的需求。罗杰斯将自我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他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自我,都有无限潜力实现自我,都值得被信任,都拥有自我成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了,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概念还有很多,主体我,客体我,镜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自我除了是心理学家们关注的中心,有时还被宗教妖魔化,被佛学压抑,被儒家规范,被各种灵修课程修剪,甚至营销广告传媒都希望通过鼓励大家活出自我而促进消费。最后,还有保安叔叔三问:你是谁?从哪儿来?要去哪儿?
所以,自我是有多么重要啊。心理咨询师前传课程,正好为我们和我们的来访者们提供了一些找到自我的线索,因为任何心理学派,都追求自我平衡,自我整合。静态的是非对错的评价,最容易把人逼成分裂,而流动的变化的自我,才创造生机,建构美好。
自我是什么?没学心理咨询师前传课程之前,我觉得自我是一堆名词的组合,我是我的名字,我的年龄,我的性别,我的工作职称,是我的家庭结构和社会角色等等。
而现在,我尝试将加入许多动词:我喜欢学习心理学,我喜欢跑步爬山,我喜欢美食旅游和一切美好事物,此时此刻我想躺在青草地上晒晒太阳看看书,我还想和许久没见面的闺蜜一起逛街聊天…
看看,后一个自我是否比前一个自我生动很多呢?也多了很多意向和流动呢?如果你接着问我,学习心理学是为了什么,自我会回答,不为了什么,就是我喜欢。而理性的我会回答,为了自我成长,为了自助助人,一二三四五六七等等。
自我最经常说,我想,我喜欢,我要,我愿意,我可以,我会,我能,我试试,我选择,我创造。
自我倾向于满足自己对世界各种好奇心,从婴儿最初的爬爬走走,到处碰碰摸摸,放进嘴巴尝尝,到后来各种精细动作和大动作,来尝试了解自己和了解这世界。自我一直在动态,一直在尝试。所以你看看那些有自我的生活,永远都充满了活力,就像骑单车环游世界,一直都在喜欢自我的路上。
满足了自我会怎样呢?会收获完整,纯然,幸福。只有当自我被不断压抑,不断扭曲时,为了求得苟延残喘的机会,才会产生破坏性的力量。这力量如果指向自己,是自残甚至自杀,如果指向他人,是各种暴力犯罪。最近的热点新闻,华裔乖乖女听话懂事聪明,却雇佣杀手杀害自己的父母就是非常极端的例子。这名女生的自我实在是被压榨剥削到了极点,才会导致这种悲剧。没有被满足的自我的部分,日后总会想尽一切办法补偿回来。
传统的思想可能认为,如果这世界人人追求自我,活出自我,恐怕世界大乱。其实自我是很简单,也是单纯,只想尝试,只想探索,也很懂得和他人合作。因为有了自我,尊重自我,才会懂得尊重他人。没有自我的生活才会问题多多,才会分不清自己和他人边界,时而强迫时而抑郁。
找到自我之后,找到我喜欢我想要之后,你也许会明白,你有更多机会去选择,去创造,你思维流动,层次丰富,看到事情的多维度,被某一个平行冲突困住的机会减少。这世界,也许就大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