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实验视频:孩子和妈妈被分隔开,采访者分别对他们进行采访,都是问两个问题,问妈妈“孩子最让你头疼的是什么”,问孩子“你喜欢妈妈哪一点”,另一个问题是一样的“如果满分是10分,你会给他打几分”。
妈妈的回答,诸如用袖子擦嘴巴、不爱吃青菜、一天要哭五六次,这些都可以成为她们扣分的理由。妈妈给孩子打分,最高的是八分,其余的有七分,有六分,甚至还有人打出五分。
孩子的回答,喜欢妈妈的口红、喜欢妈妈的亲吻、喜欢妈妈抱、喜欢妈妈陪我玩、喜欢妈妈棉花糖般的笑脸,孩子们对妈妈的要求都很简单。并且,无一例外,孩子给妈妈都打了满分,甚至还有超满分——“一万分”!
诚然,在父母的眼里,自家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学习成绩不如小王,积极主动不如小张,体育运动不如小李……父母总想着让自己的孩子样样都比别人强,总拿自家孩子的短处去跟“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比来比去,越比越焦虑。大人焦虑,再把压力传导给孩子,从而让本来就紧张的亲子关系益发紧张
我们做大人的,扪心自问,我们自身就没有缺点吗?我们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缺点的?接纳自己?悦纳自己?改正能改正的,忽视改不了的?我们对待自己,往往都很宽容,那为什么对孩子就那么苛刻呢?或许你会说苛刻是为他好。难道你就不想为自己好,那为什么不对自己也苛刻一些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一条同样适合亲子关系,孩子相对于你来说也是“别人”,是特别亲近的“别人”。
回到我们的题目,你眼中孩子的“缺点”其实是他的“特点”,换个角度去看,那就是“优点”。比如有家长不喜欢孩子的倔强,那你有没有想过倔强不正说明孩子有主意?有家长不喜欢孩子的拖拉,那你有没有想过拖拉正说明孩子仔细?有家长不喜欢孩子动不动就哭,那你有没有想过好哭的孩子心地都善良?就像看那些“视觉图”,你从这个角度看可能是一位少女,换个角度你再看就可能是一位老太太了。所以我们不要总盯着孩子身上特点的负向因素,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特点的正向因素,善加引导。
其实,孩子身上的这些特点,做父母的身上都有。有些特点你现在可能没有了,那是因为你长大了,你去问问你的父母,你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有人说过“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同样,有什么样的孩子,那肯定能从他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你上学那时候是不是每次都能考双百,如果不是,那你凭什么这样要求孩子?做父母的,你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先做好自己,做最优秀的父母,然后再去要求孩子做最优秀的孩子。
孩子一出生是一张白纸,他长成什么样都是父母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影响的结果。所以,让我们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