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糖,就得说出来,否则大人不知道你的欲求,得不到,可以哭,否则大人不重视。
这句话,咋一看,仿佛在教孩子计谋,教孩子不自律、不自控、不体谅……然而,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希望陪养的乖娃娃,乖孩子,乖学生,老好人等等,也许在国家,社会,家庭层面上,体现出了秩序、稳定、和谐统一,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却有多元的发展和表现。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一个"乖"、"好"的赞誉和评价,用一个粉饰的外壳,严严实实地将自己包裹,隐忍而自律,战战兢兢,只有夜深人静之时,才能面对自己,于是各种委屈,不满,憋闷,哀伤等等情绪浮现出来,自怨自怜,自卑自叹,自我承受。一旦有一天,承受不起,便崩溃无力自救。
但凡过于自律的人,都有一个追求完美的心,追求上进,要强,唯恐出错,唯恐别人非议,唯恐失去,凡事都谨小慎微,审视他人眼色和所谓的规矩,目标高远;追求完美,就会过于苛求自己,从小按照父母的教导规范自己,即使有太多的不满,有太多的不甘不愿,也会为了讨好父母,为赢得称赞而隐忍,甚至扮演一个符合大人心目中形象的角色。学校里也一样,努力学习,恨不能德智体美都全面发展,希望成为老师的蜜糖,同学的偶像。世上有完美的人和事吗?回答显然是肯定的,所以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旦愿望落空,一旦受挫,一旦被忽略,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太过遵守所谓的规矩,扼杀了自己的天性,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言行,行做坐卧都不能离经叛道,想象力和创造力简直成为无稽之谈;由于过于在乎他人的评价,于是装饰自己的言行,装阳光大器,装积极向上,其实呢?自己想要的不敢讲,受了委屈不敢辩解,受了欺负不敢反抗,想爱不敢表白,怒不敢显露,强颜欢笑,长此以往,失去了自我,忘了"我是谁"?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该怎样去做?甚至严重时会出现一个双重人格的自己。追求完美,不仅是个性的不完美,而且是个性的缺陷。通常自我设限严重,比如:从小吃药打针不哭不闹,忍住,还要说:不苦,不疼。就因为大人夸赞自己勇敢,自己不能破坏这个光环。于是大人也养成习惯,你是个乖小孩,可以减少心思,减少陪伴,因为你会体谅,懂事乖巧。于是,你常常被忽略,常常感到孤单,常常感到不公平,内心羡慕别的小孩,因为别的小孩会喊疼,会叫苦,会嚎啕大哭,大人就会百般哄,百般爱怜,还给糖吃。这是谁造成的呢?是我们自己,一代又一代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培育出来的。如果大家都是如此的自律,如此乖巧懂事也罢,那内心会平静许多,恰恰世间百态,个性丛生,在自己做一个严于律己,小心谨慎,唯唯诺诺的规矩之人时,别人大胆却不怕犯错,大方宽容而轻松,勇于表露,勇于创新……,比较产生伤害、刺痛、自卑、自责……,终于有一天你内心的呐喊和外在的压抑爆发强烈的冲突,攻击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不是表现为暴力的对外攻击、抵抗、排斥,便是对内自我的贬损、自我蔑视、自我毁灭。于是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甚至强迫可能产生,日夜煎熬和折磨,饱受痛苦。
度的把握是最难的,家庭教育没有一个标准,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模式,因材施教,在运动变化中寻找规律。教育不是流水线作业,不希望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产品。在我们表扬孩子"听话"的同时,是否考虑到孩子为了这一声表扬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甚至是在我们面前演戏呢?当某一天,乖娃娃突然爆发了,做出了超出父母认知的事情,父母懵了,不明白,为什么从小那么乖的孩子,竟然一夜之间突然变得爆躁或者异常内向,变得不可理喻,专门和父母对着干,人际关系也变得糟糕。殊不知,此乃为冰冻三尺。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工作单位还是学校里,敢于表达,敢于挑战权威,常常破坏规矩的人,却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得到好处。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和执行的悖论,这也让循规蹈矩过于自律的人,感受到憋屈和不公平。于是产生负面情绪和不良影响,于是三个生活模式产生:要么就彻底改变自己,去适应现实的残酷,变得游刃有余,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要么就退缩、回避,像蜗牛般小心谨慎,却又心有不甘;当然也有不忘初心却又豁达通透之人,也过得心安理得,自在轻松。在心理咨询案例中,常常大人眼中"乖孩子"、"乖娃娃"出现状况的比例远远大于所谓调皮孩子,能不让人心疼吗?该哭还得哭,情绪得有个宣泄的通道;该要还得要,否则窝心的事情积压成山,会把人压的难以喘息;该错就让他错,只有错才能把人的内心从高高在上的神坛拽下来,才能脚踏实地。
累了,就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学习是终生的,工作也是可以变化的,持久战,打得赢则打,打不赢则撤;生活平淡无奇,倦了,就偶尔任性一把,让死水微澜一下,让干瘪的日子丰盈充沛;内心实在苦闷了,一个懒觉,一句粗口,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未尝不可。不要把自己想成世界的中心,偶尔的不努力,地球依然飞速的旋转。不要把自己当做别人的重要他人,以为自己的言行,别人总会关注和评价,因此而紧锁手脚。也不要天天戴着面具,让肌肉笑得生疼,而内心千疮百孔,喜怒哀乐写在脸上又有何妨?如果时光倒流,我宁愿做一个会哭的小孩,也许人生会少许更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