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月来,断断续续读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一书,我的育儿理念被持续丰富并纠正着。作者认为与孩子游戏非常重要,而理解孩子对游戏的需求和玩耍规则则是游戏有效的基础。游戏对人类而言具备以下三种意义:
第一,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就像幼狮们从厮打中学习生存技能一样;
第二,游戏满足人们对联结、对亲密情感的无尽需求;
第三,游戏能够让孩子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
作者举了许多养育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冲突、战争等等不愉快的相处经历,来引出错误的养育方式带给我们的困扰,而游戏养育方式,则能够利用轻松的游戏的状态,激发亲密关系带来的情感活力,去联结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重新建立二者之间的亲密感,帮助父母减轻不知所措的压力,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如果能够深入了解并践行游戏力在育儿当中的做法,这对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在育儿过程中感受到无助、挑战的年轻父母而言将更有效地听懂孩子不擅长表达的真正需求,给予孩子应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且因为理解而能够调整自己对待人或事物的情绪做法,获得轻松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必说那些平凡的家庭中有多少人因为养育工作的挑战,而导致个人情绪状态、精神状态的焦虑和烦躁,就是许多成功人士也很多因为养育困扰而感受到自己的无奈和失败。
所以,学会游戏力的养育方式,对育儿过程中遇到挑战的父母而言,至关重要。
实际上,这与正面管教里教我们识别孩子通过四个错误目的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之前,我会认为,孩子在过了一定年龄之后,并不需要游戏了。或者,孩子只有在愉快的时候才会玩游戏。只要给孩子特殊时光,一起玩游戏,就够了。
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只有听懂了他的语言,才能够给予他帮助,并能够引导他向更好的自己走去。
我之前一直无法理解儿子的一些情绪。
我记得有很多次,我都遇到了同样的困扰。
我与儿子在一起聊天、玩耍嘻嘻哈哈的时候,明明整个过程都非常的愉快,但是,不知道哪个地方触发了他的情绪,他会突然暴怒或发脾气起来,接着各种情绪就喷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他会莫名的哭、莫名的怨恨、莫名的伤心和委屈。这一度让我摸不着头脑,于是,我通常会被他的情绪带动,跟着生气起来。
并且大声指责他,“莫名其妙乱发脾气!”“不知道在哭什么!”“再这样下去,谁要跟你玩!”“发神经”……等等等等
然而,我越是这样指责,他越是愤怒,而我也跟着恶性循环地越加生气,有时我甚至就直接离开,把他扔在他发脾气的地方,或者把他“驱逐”出我的房间,让他“要发疯回你自己房间去发疯”……
啊!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隐秘情绪被孩子的情绪带动后,我曾说过多么残忍、无情、可怕的语言,而我的儿子,那个不擅长表达情绪的孩子则默默经受了我的二次伤害。
直到我读了《游戏力》,我才明白,他为什么会在温馨愉快的时候,突然“发疯”。
那是因为,他这段时间里一定累积了很多很多的委屈、不满、沮丧、伤心等等的情绪没有得到宣泄,在我们一起玩到最开心的时刻,他隐藏情绪的防线放松了,于是,其它一直隐藏着的、压制着的之前累积的情绪也跟着那快乐的时刻,一并喷涌而出,借机发泄了出来。
这个时候,我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平和地陪着他,温柔地拥抱着他,等着他宣泄完他的情绪,直到他感觉好起来。因为,无声的陪伴就是最好的倾听,而倾听是最好的安抚。当他宣泄完那一大堆的情绪之后,他整个人就会轻松起来,重新快乐,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他就不必再为这些累积的情绪而做出让我们头疼的“不良行为”来报复了。
这就是游戏的力量,而我们要正确识别游戏带给孩子的影响。
面对孩子的情绪,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平和,不离不弃,然后去思考,翻译出他这样的情绪背后,究竟是什么没有被满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能够获得爱孩子的正确方式,正确养育孩子的方式。
作者用许多的个案来告诉我们,游戏能够治愈孩子在这个世界经受的挫折感、打击、失落、受伤带来的负面情绪,能够治愈孩子的“不良行为”,更能培养孩子的自信、规则、专注、同理心等等一系列我们想要孩子学会的技能。
随着当下“二胎家庭”的增多,如何处理二胎之间的关系成了许多父母最棘手的问题。他们力争“公平”,但无论他觉得自己多么“公平”,孩子永远觉得自己是被亏待的一方。
作者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手足之争情节”是每一个人都会出现的现象,即便是独生子女,也会产生这样的“手足战争”的困扰。如果孩子确实能够自己解决,大人就不要介入。因为,我们经常会无法忍受冲突而下意识去插手解决孩子的纷争、说明规则。
然而,冲突有时就是游戏的核心。
特维克.斯密斯说:“只有卷入争端,哈子才能学习如何解决争端;只有先被大家排斥,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加入集体游戏;只有当玩伴中有意见不同者甚至有恃强凌弱者时,孩子才能拓宽人机交往的策略;只有在游戏中惨遭拒绝,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让自己更有说服力。”这些都是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我们的原则是:退后,但要睁大眼睛。我们退后不介入,但不代表就走开不管了。
最后的介入步骤是:先旁观,然后向孩子描述我看到的情景,比如说一句“发生什么事了?”或“哦,那样会很疼的!”;
如果这样还不够,再问他们,这种情境下大家怎么做会更好;或者,告诉孩子“你们需要的话,我就在这里。我觉得你们可以自己解决,但如果需要我帮忙的话,我就在这里,叫我一声就行了。”
最后吗,小的那个孩子通常会让我们介入当裁判,但我们要按下这种冲动,不要被“情感勒索”,而只做到:“倾听冲突的双方即可。”我们可以向他们提问题,“我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谁先说一个办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一定能解决,咱们一起来想想看”,尽量让他们提出解决方法。要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但不要太担心。通常这样做之后,问题已经解决了。
我们特别要注意明白的是,手足相争的核心,就是物竞天择,资源有限,适者生存的天然需求,从情感来解读那就是,孩子正在向我们提出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我被爱着吗?是被真诚地、绝对地爱着吗?我有什么特别吗?我被需要吗?我有力量吗?如果我的父母爱上另一个孩子,他们会不会不再爱我?我能让别人服从我的意志吗?他能做的我为什么不能做?他能得到的,为什么我得不到?这些问题和相应的感受影响着各个年龄的孩子,不管他是独生子女还是兄弟姐妹。
我们要看懂孩子背后的情感需求,然后,用游戏来释放这些情绪,从而在他们彼此之间搭建亲密相爱的关系。
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兄妹时光”,不管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做什么,他们决定。
我们可以成为他们的共同“敌人”,比如,当他们在争抢玩具的时候,我们把玩具“抢了就跑”,这样,他们就会形成同盟,来追逐我们,他们的亲密关系也由此建立。
我们也可以单独给每个孩子一个“特殊时光”,这样他们都能够获得我们给予的全身心的爱,他们会收获想要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可以让他们一起完成一个任务,给他们一起协作的机会;可以让大孩子照顾小的,给他们彼此提供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
游戏力的方式,给我带来极大的启发。
昨天晚上,我三岁半的女儿想要喝饮料一直哭闹(因为她生病,暂时不可以喝),我于是傻乎乎对她说:“你再这样我就把汤倒到我头上了!”
结果,我女儿没忍住一下子笑了出来,便停止了哭闹,我们拥抱在一起。
我要反思的是,我会自然而然地把游戏养育方式用在女儿身上,但在13岁的儿子身上,总是觉得有些尴尬,常常会忍不住用老方法去应对他的情感需求。
比如今天早上,儿子起床后一直说特别困,不肯出来喝水吃饭,再这样下去他就要迟到了,当时我有些着急。就大声催着他快去吃饭,因为我在意的是他会不会迟到,就变成了一个长着耳朵的聋子,没有听见他说“我好困,好想生病,这样既可以在家好好睡一觉了。”的需要安慰的心情。
那时候,我正温柔地抱着我的得肺炎的女儿,她一直咳个不停,我关切地抱着她,安慰她,抚摸她,我没有注意到我的儿子此刻的不安,他需要我给他一个拥抱。
我只是冷静地对他说,去好好洗脸,喝水,这样就会慢慢唤醒你的困倦的身体。其实,他要的不是我的方法,也不是我的道理,他需要我的一个拥抱。
我应该走过去,抱住他,告诉他“这样的天气早起确实让人感到困倦,妈妈也很想你能够有更充足的睡眠,今天晚上如果能早点睡也许明天就会好一些,如果你能洗把脸,应该会感觉好一些。”
是的,没有复盘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我应当把这些学习的技能全都用到真正的养育生活中,不能只用给小的孩子,我还要放下身段,用到我的大儿子身上。他13岁,但依然依然需要妈妈的爱,只有这样,他才能续满他情感的杯子,去应对那辛苦的学习生涯。
从今天开始,每当孩子出现让我想要发脾气的状况,我就要问问自己:“他这样的行为,其实是想对我说什么?是他的什么情感没有被满足?我可以为他提供什么帮助?”也许,这是一条全新的、美好的养育之路。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