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工作已经有4个年头了,我已从习惯性双手抱臂站在讲台上发号施令,逐步成长为一个愿意不断开发我“发现美的眼睛”与“表达美的嘴巴”的老师。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一切的赞美语言,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听话”,我们想让他们有一个更好成绩,或者说变得更自信。我又陷入迷茫,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无尽的“夸赞”吗?
暑假有幸读了王晓波老师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才意识到其实相比“被夸赞”,孩子更需要的是“被看见”。文中所述的教育是件非常朴素而自然的事情,不过就是陪着孩子慢慢成长而已。然而,很多时候,教师连“看见”尚且做不到,又怎能指望“陪伴”呢?是呀,我陷入思考:两个班110多个孩子,我真的看到每个孩子了吗?我了解他们的想法吗?我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也许,他在学习上默默无闻,也许,他在课余活动中无法崭露头角,那么,他就不渴望被看见吗?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明夏”,第一次听他的名字就感觉像是从故事中走出来的男主角,那个明亮的夏天,想必是个温暖灿烂的男孩。就是这个男孩,我们互相陪伴了三年,彼此给了彼此不少的压力。一年级初,“我有5颗糖,你和我同样多,我们一共有多少颗?”“5颗”“不对,再想想”“7颗”“不对,那再问你,我有5颗糖,你和我同样多,你有多少颗?”“2颗?”“不对,你知道同样多的意思不?”“不知道”。我欲哭无泪,我好像“看见”他了,看到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看见了被一团“迷雾”所笼盖的明夏。为了更好的帮助夏夏,我和班主任商量后给他安排了一个全班最好的座位,就这样一坐,坐了三年。
这三年级夏夏发生了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我正在楼道上走着,突然听到“站住”,我诧异的转身回过头看到的是他憨憨的笑脸,没有老师好。放学给他辅导作业,他临走时每每都要拍我一下,走到门口,要是发现我没看他,他会在门口大声的说“薛老师,薛老师”直到喊到我目送他,再对我说声“老师,再见”。看到他离去的背影,我想他一定是想让我“看见”他,可他每天就坐在我的眼前,我真的“看见”他了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又过了一个夏天,这一天一进班我就看见夏夏的脸颊两边有好几道红血印。一下课我立马询问,他低下头不说话,我试探性的问是不是谁抓了你的脸?他眼神闪烁支支吾吾的说是他弟弟抓的,我也没多想就说下次要是发生这样的事一定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他点了点头说知道了。直到后来一次偶然和他妈妈聊起来才知道他根本没有弟弟,脸上的伤是自己把自己锁在房子里抓的。原因是他在班里和同学发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又不善于向老师寻求帮助,回到家有气撒不出,爸妈给的压力也不小,才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听到夏夏“自残”的事情后,我很诧异也很后悔,责怪自己怎么没能及时“看见”他呢?
带着这份歉意我觉得自己应该好好“看看”他了,从每一次的主动和他打招呼开始,用微笑回应他的每一个眼神。我看见了他上课即使听不懂但依然坚持抱臂坐端的样子,我看见了他考试即使很多都不会但依然字迹工整认真写完的态度,我看见了他课堂作业自己要求自己必须在学校写完哪怕不能及时回家的倔强,我还看见了他为我亲手做的手工时的用心,看见了他老远跑来向我问好的可爱模样,看见了他把我奖励给他的糖果递给奶奶时的孝顺。自从我真的“看见”他的后,我发现夏夏的“明亮”,他并没有被迷雾所笼盖,被掩盖的一直是我的眼睛。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双能“看见”的眼睛,看见不同的光芒,看见不同的花期,眼中心中处处要有每个孩子,然后静待每个孩子的成长,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