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出轨,微博热闹了。
打开林丹微博下的评论,会发现顶上去的热门评论写满了赞美和崇拜,因为这些都是他被爆出轨之前网友的评论,而拉到下边的最新评论,即刻被那些骂人的词汇辣到眼睛,大概不出几天,这些脏话就会冲上热门评论吧。
网友的激烈情绪不难想象,一爆出明星出轨,裹挟着脏话和诅咒的洪流便会滚滚而来。但在满屏“渣男”、“垃圾”之类的骂声中,也夹杂着“关你屁事”之类相对立的语言,尤其是谢杏芳发了“一家人会支持这个敢于担当,知错会改的男人”的微博之后,两种话语的对立更加强烈,各种评论之间的紧张程度远远超过了这个事件本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立?我想,这跟大家对出轨所具备的道德属性的观念差异有关系。
行为道德不道德,跟这一行为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暂且不去想性行为本质上应该有多大的自由度,在今天的文化氛围和道德环境下来看,出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人们的接受度,也被认为不道德的,尤其是妻子孕期出轨,更被认为是万万不该。
一
这也是“渣男”、“垃圾”之类的骂声在林丹被爆出轨后迸发的原因,而那些说“关你屁事”的人,却自觉不自觉地为这事划出了一个公与私的界线。
我们把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称为私德,私德是“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而相应地,有关“公众的安宁和幸福的行为”则以公德来评判。两者一个涉及私领域,一个涉及公领域。
由此来看,林丹在老婆孕期出轨自然应以私德的标准来评判,他伤害的只是自己的家人,所受的谴责自然也应限于自家人及其朋友圈的范围。“关你屁事”,大概也是说这是人家自己家事,人家出不出轨,老婆原不原谅都是人家的私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陈凯歌的电影《搜索》,高圆圆扮演的叶蓝秋,因为被查出绝症而心情沮丧,坐公车时没有给老人让座,还说了一句侮辱老人的话,这事恰巧被记者拍到传到了网上,叶蓝秋便被推上了网络“热门”,大规模的网络暴力滚滚袭来,令叶蓝秋不堪重负。本是一件生活中不道德的小事,叶蓝秋所造成的伤害也仅限于那位老人及公车内的乘客,所受到的谴责本不应超出这个范围,但网络的传播力却使这个不道德的行为超出了它本身所影响的范围,使一个小人物成为了网民讨伐的对象。
不得不说,网络,越来越多地使本应在私领域受到批评的人成为大众情绪倾泻的牺牲品。想想我们之前热议的人肉搜索,使多少做错事的人受到的惩罚程度,超过了他们“不道德”的程度。
二
当然,林丹这事,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林丹的公众人物的身份,在运动领域的出色表现,使他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光环之下,他的私生活也被镜头追逐着。
当我跟一个朋友聊起林丹的出轨时,朋友坚称林丹对公众造成了伤害,因此应受到公众的批判。我承认他确实对公众造成了伤害,但这伤害到底是什么?
翻看网友的评论,我看到了造成“失望”之情的伤害、给“国家”丢人的伤害等等,这些本不应林丹去承担的责任我们暂且不论。令人深思的是,那些“公众人物应具备道德模范的身份”的观点,是不是具有合理性?
公众人物享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自然应当负有一定的行为担当,但这种担当却仅应限于公德方面。道德上完美的人不存在,那些“完美的”明星也总是令人怀疑,而对于他们,我们是不是都要深挖一下他们道德上不完美的地方,然后逐个拿来批判?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些恨不得把马蓉林丹碎尸万段的观众,这些人真的比马蓉林丹好多少吗?”的确,不完美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审判另一个不完美的人?
媒体深挖明星私领域的行为,不论好的坏的,都是媒体基于逐利思想而产生的病态行为。而我们在网上就别人在私领域的行为破口大骂,是不是也是病态的呢?
如果现实生活中的骂街行为只涉及私德,在网络——这个边界已消失的地方骂人,是不是也要受到公德方面的批评?
——邓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