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词人牛希济大家不是很熟悉,陇西(今甘肃)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后梁太祖乾化中前后在世,曾任御史中丞。花间词称之为牛学士,所作词今存十四首,收于《花间集》及《唐五代词》。
虽然他留下的作品不多,却基本上都是名篇。
他的名篇《临江仙》咏巫山十二峰,其下阕写道:"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清词绵丽,凭吊凄怆,为历来文人所称道。
他的另一名篇《生查子》 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含蓄情长,传为名句。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赵鑫珊的《人是什么》就引用了《生查子》中的这两句,说这两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是“它在你心中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这两句诗为什么“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它是怎样“在你心中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的?
我们需要先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词。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首词写一个多情的女子送别自己的恋人。
恋人相别,自有一番难言的缠绵之情。此词用清峻委婉的语言,描摹出一种深沉悱恻的情绪。
上片用画笔画景,画出了送行的背景和情状:
天刚破晓,笼罩着春天的山野的朦朦烟霭正渐渐隐去,天空深黯的颜色也渐渐变淡了;随着天色越来越明,晨星变稀了,变小了。即将分别的一对情人在山路上且行且住,难舍难分。在天边残月的清辉的照耀下,可以清晰地看见对方脸上伤离别的泪珠。
前三句似一味画景,却于景中含情;似闲闲道来,实为烘托出第四句要表现的“执手相看泪眼”的难舍难分的送别场面。真正是景因情现,情由景生。
上片的写景,是为下片写情张本的。
下片用诗笔写情,情至深,至浓。
送行的女子“语已多,情未了”,一路上叮咛嘱咐,反复再三,却说不完难舍之情、分别之意。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他们终于不得不分手了。然而,就在分手之后,这多情的女子还是忍不住回过头来再一次强调:如果你记得我穿的绿罗裙,那么,你走到哪里都会爱上绿草的!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最后的话是最打动人心的深情的呼唤,听的人(包括读者)不能不为之心灵一颤:多么痴情、多么聪明的女子!这样的女子怎能叫人不爱她!
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两句诗还道出了一个朴素的哲理:分别是痛苦的,不过,当这种痛苦进入到回忆中,也就有了淡淡的甜美的滋味了。因为一看到绿草,就会记起分别时情人穿的绿罗裙,也就自然会记起分别时多情的泪水和叮嘱,更会记起许多在一起时的美好和甜蜜。这时的回忆不正是一种“甜美的忧郁”么?
所以,这首词的末两句是最有光彩的诗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而读者在读到这两句时,也就不能不为词人造出的这种“甜美的忧郁”的境界而打动,并为词人高超的艺术手法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