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好,今天来上学的路上你们有没有发现好大好大的雾呢?发现了吧,老师也发现了,走在这大雾茫茫的街上,好像在仙境中一样,到了天津路口等红灯,突然看见了一棵高大的松树,松树下面不知道有没有一个小孩,但是我感觉好像是有的,于是就想起来了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那今天咱们就来尝一尝这首诗的味道吧!这是唐朝诗人贾岛作的一首诗。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大概就是,小孩子啊,你的师傅去哪里啦!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关键在于这一问三答之中的情感。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有点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唐代的诗美就美在这些情感,和内在的隐喻。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原来也是个生人,他也特别喜欢隐居,所以他就特别佩服这个隐士,就去拜访他。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隐藏了很多情感。
最后再说说贾岛,贾岛是唐朝的诗人,诗人早年是出家当和尚的,有一次去找一个好朋友,到朋友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朋友也不在家。他就做了一首诗,中间两句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那他到底是用敲呢还是用推呢?他在那反复的斟酌,忘情的时候都做出了推和敲的手势,他就骑着驴在长安大街上,来回的在他斟酌这两个字,路上的行人也看他很怪异,都停下来看他,可是他丝毫没有察觉。韩愈是朝中的大官,路过这个地方,贾岛骑着驴不知不觉的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仪仗队里的卫士就把贾岛拉到韩愈跟前,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到底是用推呢还是用敲呢?韩愈说还是用敲吧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就因为这件事,产生了推敲一词,表示在用词造句时反复的斟酌,对事情反复的考虑。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贾导也不当和尚了,还跟着韩语学习,并且还考这个科举考试啊,不过都没有考中。喜欢和韩愈,张籍一起吟诗作赋,成为一名诗人。人称诗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