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渊洁小时候,有一次家里面条有点儿咸,就吃的非常少。
第二天,郑渊洁跟着妈妈去姥爷家,姥爷家正好也在煮面条,郑渊洁的妈妈就说:“这孩子不爱吃面条!”
就这一句,郑渊洁在50岁之前都没有吃过面条。即使在年轻时当兵五年的集体生活中,整个部队都知道郑渊洁不吃面条,每逢食堂吃面条,还要单独给他留出剩馒头。
所以父母的话对孩子有可能会有极其重要的暗示作用:郑渊洁当时自己认为,“这孩子不爱吃面条”是一种肯定,是自己与众不同的一个标志,于是通过自我暗示指挥自己今后的行为继续奉行这样一个标签。
还有这是在姥爷家,不是在自己家,孩子都有“人来疯”的潜质:当会对孩子说的话,比单独对孩子说的话对于孩子的向导作用更大。
你是否对孩子说过(或者听过)这样的话:
“这孩子特别害羞……”
“这孩子就不喜欢吃青菜……”
“这孩子就喜欢喝饮料……”
想想这些话会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样?
当然对孩子有益的话,可以当众说。
比如女儿郑亚飞小时候喜欢吃糖,情人节就有意当众说我女儿不喜欢吃糖,说了三次以后,女儿至今19岁了,依然远离甜食。
另外郑渊洁把远离甜食作为自己能持续高效创作童话四十年,而女儿能成为学霸的关铤营养因素之一。
所以对孩子说话前,特别是当众评价的时候,一定想想,这话能发挥什么样的暗示作用,这话应该如何说?
当众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有益的方面,显然比当众批评效果要好太多了。
两面都会强化,你想得到什么效果?
图片发自简书App